~ Y 一行三昧 ~

1 什么叫做一行三昧?“一行”,就是一行无二行;“三昧”是印度话,翻成中国意思叫正受,正是正常,受是享受。

2 正受就是禅定,禅定才是真的正常享受,也就是《阿弥陀经》所讲的一心不乱。

3 一心不乱就是一行三昧,名字不一样,意思是一样的,境界是一样的。

4 虚空法界是一合相,佛在《金刚经》里面讲得很清楚,“一合相”。

5 《金刚经》说:一合相,即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法界的确是一相,一性、一相。

6 我们众生迷失,不晓得法界是一真,我们今天看这个法界是森罗万象,我们讲十法界,十法界实在讲就是无量无边的法界。

7 《华严经》讲的“十”,十不是数目字,不是从一到十,不是这个说法,“十”是代表无量无边,它是表法的意思。

8 实在讲,外面的境界,就是法界,无所谓一多。换句话说,不能说一,也不能说多,为什么?它根本没有一,哪来的多!

9 根本没有多,就不能说一。一、多是相对的,没有这一边,当然就没有那一边,所以说不上。

10 一多是从哪里说的?是从我们心里面分别的。我们心在这一切境界里面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个时候法界就是一,就叫做一。

11 实在讲,这个“一”也不可得!是不得已叫一个“一”,用这个符号做代表,代表这个境界。其实说一,就错了!

12 一不能说,所谓“开口便错,动念即乖”。真实法说不出的,没有办法说的,说了就错了;真实法不能想的,一想也错了。

13 这一说一想就落到第二义,一定落到相对上。离开相对,叫不可思议.没有法子思惟,也没有法子说明、讨论,是不可思议的。在不得已的情况下,用个一做代表。

14 一起心动念,法界就无量无边。无量无边用“十”来代表,因为数目字从一到十,十是最大的数字。由十再到百,由百再到千,所以它代表无量无边。

15 起心动念以后,从第二义才讲一多;第一义里头,一多都没有。

16 法界原本是一相,当我们没有起心动念、没有分别执着的时候,法界是一相。在这种境界里面,我们所感受的就叫一行。一行是什么?万法平等,清净一如。

17 一切法不平等,是从你分别心上起的;你没有分别心,法是平等的。

18 菩萨行里面,有一种修行方法叫婴儿行。婴儿是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小孩,菩萨要跟他学,学什么?学不分别。他不分别,他是一味,他是一行。

19 你看婴儿,你给奶,他吃得很高兴;他拉的大便,他拿在嘴里吃得也很高兴,没有两个味道,为什么?没有分别。

20 没有分别,是一不是二。一起了分别心,这个是好,那个是坏;这个好吃,那个不好吃,一行就失掉,三昧也没有了。

21 三昧是平等的正受,是正常享受,失掉以后,三昧就变质,变成苦乐忧喜舍五种受用。本来是一,变成五,五里面就有善恶、是非,就有苦乐忧喜舍,换句话说,无量无边的烦恼就从这里生起来了。

22 本来没有烦恼,烦恼是从妄心里面生的,是从妄想分别执着里面生的,这是讲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。这些都是虚妄的,都不是真实的。

23 离开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你要找烦恼、生死都找不到,觅烦恼生死了不可得!到这个时候,你的享受那就是一行三昧了。

24 诸佛菩萨的境界,都叫做一行三昧。一行三昧是我们自己本有的境界,没什么特别,我们个个都有,可是现在我们把它失掉了,眼前没这种享受了。

25 眼前我们的享受是苦乐忧喜舍,我们是这种享受,这都是我们的分别执着。顺自己的意思,这里头有乐受;不合自己意思,就有苦受。有苦乐忧喜舍的受,这个受都是不正常的,这个受是虚妄而不是真实的。

26 学佛无非是摆脱这个虚妄,恢复我们真实的,恢复我们本有的,恢复我们的一行三昧,这叫学佛。

27 应该怎么修法?不要着相,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这个说法通一切经,通一切法门,这句话是总说,千经万论、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都离不开这个原理。

28 原理原则是一个,方法手段有无量无边,那叫法门。无量无边的方法手段都是达到这个目标,就是不着相、不动心,所以它是总说。

29 总纲领说出之后,方法手段太多,我们用哪一个?用文殊菩萨的一行三昧。换句话说,,是根据文殊菩萨所说的念佛法门。

30 文殊菩萨怎么教我们呢?从一尊佛入门。我们在《华严经》里面看到,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学生,文殊菩萨教他什么法门?就是教他念佛法门。念哪一尊佛?念阿弥陀佛。

31 怎么晓得?因为后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同时又看到文殊菩萨自己发愿求生净土。文殊菩萨本人发愿求生极乐世界,他教善财童子当然是念阿弥陀佛,没话说的!

32 我们在华严会上第一次见到文殊菩萨教人,传授这个法门。在般若会上,他老人家又是这样强调。

33 唐朝法照禅师是净土宗第四代祖师,他是亲身见到文殊菩萨,向文殊菩萨请教。末法时期应该修什么法门?文殊菩萨传给他念佛法门。五会念佛那个声调,就是文殊菩萨教给法照,法照传给我们后世的。

34 莲池大师是明朝人,他老人家也直接依据文殊菩萨这个教诫,所以我们修念佛法门就是修一行三昧。一行三昧是一切菩萨所修的。

35 我们在《六祖坛经》里面看到,六祖大师教诫学人也是一行三昧,他是用参禅的方法,我们修一行三昧是用念佛的方法。从这个地方你也就明了,八万四千法门统统修的一行三昧;如果不是一行三昧,那就不是佛法。

36 有许多同修来问我,现在妖魔鬼怪太多了,佛与魔怎样辨别?从这个总纲领很容易看得出来,佛决定修一行三昧,魔不修一行三昧。

37 一行三昧就是一心无二心;你还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不是一心。一心决定是清净、平等、慈悲的,这三桩事情是连起来的,是一而三、三而一。

38 我对某些人很慈悲,对另一些人不慈悲,换句话说,这个慈悲不平等。譬如有些宗教,神爱人,爱信祂的;不信祂,祂就不爱他了,这是不平等!

39 佛法不是这样的,佛法对人的慈悲决定平等。你相信他、尊敬他,他慈悲爱护你;你毁谤他、侮辱他、破坏他,他对你还是慈悲平等,绝对没有二心,这是佛法。

40 心绝对是清净平等慈悲,但是表现在事上是不平等的,为什么?因为众生自己的业力不相同。佛心决定是清净平等慈悲,就跟父母对子女一样。

41 父母对每一个子女都同样爱护,可是在表现上有不一样,为什么?子女每个人性情不相同,所以表现在外面的照顾不一样,可是心地决定是相同,决定是一样的。

42 文殊菩萨教我们要“系心一佛”,系是系念,心里面常常挂念着,念什么?念一尊佛,系念在一尊佛上。

43 我不系念行不行?不行。你要不系念一尊佛,你会胡思乱想,你系念的东西太多了。

44 你什么都不系念了,你系念无明,系念一个“我什么都不念”,还是有个念头!换句话说,什么念头都没有,凡夫做不到。

45 修无想定的人,“我什么都不想了”,其实他还想,他想一个“什么都不想”,还是有想,没有法子,做不到!正因为你做不到,所以教你把所有的念头统统离开,想一个,就是以一念来对治万念。

46 念佛法门是用“系念一尊佛”这个方法,达到一行三昧,所以这个法门妙,太妙了!

47 “系念一尊佛”,就是《楞严经》上大势至菩萨讲的“忆佛”.心里面念佛、忆佛,“专称名字”,这叫念佛。

48 大势至菩萨讲的“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”,见佛就成佛了!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