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C 持戒 S 守戒律 ~


~ C 持戒 ~



1 戒学的精神是: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

2 纯善无恶,就是戒。

3 戒律是律自己的:只管自己,不管旁人,以免造业。

4 我们持戒,我们修戒定慧,莫管别人!别人有没有持戒,与我们不相干。

5 佛法讲戒律。无论是学小乘或者是大乘,无论是哪一宗、哪一派,都要严格地持戒。

6 戒律是佛教的共同科目,而且是必修的科目。

7 佛法靠的是什么?戒律。戒律没有了,佛法就没有了。

8 戒,是佛的行为;教,是佛的语言;禅,是佛的心。

9 持戒能得禅定,禅定能开智慧。

10 戒律的作用是降伏烦恼。

11 因为我们天天造恶业,佛教我们持戒;持戒是修正恶业,改恶向善。

12 没有持戒,离苦得乐、破迷开悟的效果就得不到。

13 没有把十善业学好,受任何戒都是假的。

14 佛弟子一定要做到:不做国贼、不谤国主、不漏国税、不犯国制(法律)。

15 释迦牟尼佛在《梵网经》教导我们:佛弟子第一桩事情就是“守法律”。

16 佛弟子一定要守礼、守法;决定不破坏任何国家地区的法律、礼节与规矩。

17 佛弟子平等对待任何宗教,跟任何族群都能和睦相处。

18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,每一条戒都有“开遮持犯”。

19 “开”是开缘,条条戒都有开缘的,所以持戒叫清凉,叫自在。

20 凡是利益众生的,可以戒;凡是利益自己的,决定不可以开戒。

21 “”是禁止,决定不能够违犯。

22 懂得“开”“遮”,我们才会“戒”。

23 应当“开”的时候不开,应当“遮”的时候不遮,都叫“戒”。

24 可见得“持戒”这两个字,谈何容易!死在戒条里面,不是持戒。

25 戒律是活活泼泼的,在日常生活当中,能够活活泼泼地应用,应用地非常圆满,自利利他,那才叫“持戒”。

26 别人对我们怎么看法,那是他的事情,与我们不相干;最重要的是,自己心地清净、言语正直、身心端正。

27 “戒”从五戒十善学起,要老老实实去做,一步一步往上提升,自然就会有成就。

28 《无量寿经》里,第三十三品至第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专讲戒律。

29 如果我们能依教奉行,就是很好的学戒。

30 念佛、念经是持戒,而且是圆圆满满的持戒!

31 戒律是自然的规律,是性德自然的流露。

32 你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戒律就圆圆满满的一个也不漏。

33 你平常持戒不容易持得圆满,哪里晓得一句阿弥陀佛,就把大小乘世出世间戒律统统都修了,一条没漏掉!

34 一心念佛,诸恶自止,即“持戒波罗密”!

35 “戒”是什么意思?防非止恶。

36 一部律藏的精神就是两句话: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

37 你一心念佛,诸恶自然是止,诸恶自然不作。

38 一心念佛,一心无二念,不但恶念没有,善念也没有。

39 恶念没有,小乘戒律圆满了;善念也没有,菩萨戒律圆满了,这就是持戒波罗蜜。

40 持戒,你这功夫到家,做到究竟圆满的地步,就称之为“波罗蜜”。

41 佛教我们持戒律,就是要舍那些不善的,一切不善的事舍掉,这是教初学用这种方法。

42 我们持戒可不能死在戒条之下;死在戒条之下,不但不能开智慧,你也不能得定。

43 心中本来无一物,哪里还有戒?如果还有一个不杀生,还有一个不偷盗,那你本性里头还有不杀生、不偷盗,那你还有二物,你就不是无一物了!

44 要晓得,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,那完全是本性显露出来。

45 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本性,现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,逐渐一步一步去恢复我们的本性。

46 从持戒开始,从持戒得定,从得定开智慧,开智慧显我们的真如本性。

47 到得定,就不要再持戒了,为什么?定共戒。

48 一个有定的人,他会不会犯戒?不可能的,所以叫定共戒,那就不必一条一条去持戒了。到证果,叫道共戒,决定不会犯戒!


南无阿弥陀佛



~守戒律~


1 在整个佛法里面,无论修学哪一宗,显教密教、各宗各派,总不能不守戒律!

2 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三皈、五戒,从这里学起。三皈五戒修的什么东西?修的是一心不乱。

3 我们守戒律并不是死在戒条之下。为什么要守戒律?帮助我们得清净心。

4 戒是清凉的意思,持戒帮助我们心地清凉,帮助我们得一心不乱。

5 持戒就是守法。大家不要死在戒条里面,那个没用处的。

6 戒就是法,国家的宪法、法律我们要遵守,决定不犯法。

7 我们除了要遵守法律之外,风俗、习惯、礼貌,这个要守。

8 所谓“家有家规,国有国法”,入境要随俗。我们到哪一个家里去,他那个家里有些什么规矩,我们要遵守。

9 到别的国家去,在没有去之前,要了解那个国家的国情,哪些地方要注意、要遵守的,这都在持戒里头。

10 诸位要晓得,持戒并不是“我守个五戒、十戒”,这么呆呆板板地做,你这个佛法学了之后没用处。

11 我们持戒,可不能死在戒条之下;死在戒条之下,不但不能开智慧,你也不能得定。

12 换句话说,如果佛法在你的家庭、事业,处事待人接物方面统统用不上,佛法的利益你都得不到。

13 我们现在看许许多多学佛的人错了,都学死了,说得不好听的话,都学呆了。

14 念书念得不通就变成书呆子,我们学佛不通都成了佛呆子。所以,要懂得什么叫做持戒,这个定义要搞清楚,活活泼泼地去学。

15 “戒”是生活的规范,戒律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重要。为什么?因为我自己要想成就,成就的关键在定,我们这个法门讲一心。

16 别人犯戒也好、破戒也好、持戒也好,与我统统不相干,我对于一切人决定不起心、不动念,我自己才能得一心。

17 戒律,佛劝我们自己守,不管别人,别人守不守与自己不相干。自己守戒就对了。

18 佛教我们每一个人自己守戒律,不要管别人,这真正是了不起。

19 戒律是戒自己,不是戒别人的,所以佛法这个戒律,真正值得我们赞叹。

20 李老师一生在台中讲经说法四十年,他老人家劝你学佛、劝你皈依,不劝你受戒,不劝你出家。他有好几种不,为什么?你功夫不够。

21 有很多人怕受戒,怕受戒会拘束自己。你劝他受戒,会障碍他发心,障碍他入佛门。

22 受戒容易持戒难,所以李老师一生不劝人受戒、不劝人出家,这是绝对正确的。

23 那是真正有慧眼,对于这个人真正了解,觉得他出家之后确实是一个人才,将来一定能弘法利生,弘扬佛法,看准了,才可以劝他。

24 出家以后的机缘也相当不容易,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能修学的道场?是不是遇到一个真正善知识、好的同参道友?这是决定他成败的因素。太难!所以李老师从来不劝人出家。

25 我是出家两年才受戒,受戒之后到台中礼谢老师,见到李老师的面,李老师第一句话就告诉我:“你要信佛!”我听了以后很错愕。

26 我学佛那么多年,一出家就教佛学院,又受了大戒,怎么还叫我信佛?

27 他老人家给我解释,他说:“你学佛这么多年,也出了家,今天受了戒,为什么我还提出这两个字来告诉你?这两个字真正不容易!”

28 学佛的人多,信佛的人很少,不要说在家同修信佛的人很少,出家人也不例外。

29 信佛,才能有成就。特别是净土宗,信愿行,你不相信,你那个愿就不是真的,你的行也不会得力,所以一定要相信。

30 相信经上给我们讲的句句话都是真实,你只要照作,依教奉行,决定得利益;你如果违背,吃亏的是自己,所以“信”太重要了。

31 他告诉我,自古以来,许多出家人一生都没有做到“信”字。由此可知,“信”之一字,真正是难!你还有愚痴、还有悭贪,这就不信。

32 觉心是清净的,真正信佛的人决定不会有贪心,真正信佛的人心地决定清净。

33 真正信佛的人,他福德深厚,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老实人。他很听话,叫他念佛他就老老实实念佛,叫他不要打妄想他就不打妄想。

34 谛闲法师的那个徒弟,不认识字,什么也不会,虽然出了家,也不让他受戒,也不叫他住在庙里。

35 因为他年岁大,所以在宁波乡下地方找一个破庙给他住,谛闲法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

36 谛闲法师告诉他:“你就一直念下去,念累了你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再念。”

37 这个徒弟真听话,真是不容易!老实念佛,就念这一句,念了三年,预知时至,站着往生。死了以后还站三天,等师父来替他办后事。

38 谛闲法师见到他这个样子,对他赞叹说:“当代讲经说法的法师,名山道场的住持,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!”

39 他就会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,除这个之外,他什么都不会。死了以后还在那里站三天,这个不容易!他往生决定是上品上生,三年的功夫!

40 人家真正是老实念佛,我们不老实,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我们比不上人家。

41 所以,学佛要认真干,我们要认真地努力,要修真实功德,不要搞假的。

42 这个时代,在整个历史过程当中来讲,乱世!为什么叫乱世?因为一切众生都不遵守典章制度,拿现在话讲,不守法,不守戒律,不讲道德仁义礼,这就是乱世。

43 现在是末法时期,这个世界危机重重,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,乱到极处!从什么地方看?从人心上看。

44 人心乱了,失掉准则,没有一个原则,没有一个准绳,这个不得了,这是一个非常不祥的预兆,我们要觉悟!

45 我们学佛的人,还会受外面境界诱惑,怎么办?我们就严守戒律,不看电视、不听广播、不看报纸、不看杂志,减少染污、减少诱惑,这样就好。

46 有许多同修就问了,那这样我们做个现代人,不是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了?

47 你是要想都知道,都知道就搞六道轮回,都不知道的人往生净土了。

48 你到底是要生净土,还是继续搞轮回?这个由你自己去选择。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