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D 度 ~
1 佛在《金刚经》上很坦率地告诉我们,佛不度众生,众生怎么度的?自己度自己。
2 佛不度众生,因为是你自悟、自修、自证,自度的。
3 佛对众生的帮助,只是教化而已。
4 佛把你过去今生种种业因果报说清楚,让你自己觉悟。
5 佛看我们迷惑颠倒,他以种种方便来诱导我们、开启我们,希望我们豁然觉悟,又恢复到本觉,这就是佛度众生。
6 十方一切诸佛都是以度众生为本怀,诸佛实实在在巴不得你立刻成佛,这是佛度众生的本愿,
7 “慈悲为本、方便为门”,就是佛教。
8 “慈悲”是指无条件的爱;“方便”是指用最合适、最便利的方法去教化众生。
9 佛度众生,就是念佛这个法门。实在讲,念佛这个法门,在末法时期,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,无比殊胜的法门。
10 众生业障深重,不用念佛法门,没有法子度众生;不用这个法门,众生不能在一生圆成佛道。
11 佛度众生,如果没有方便法门,就度不了众生,“所谓大开方便之门”。
12 念佛法门是方便中的方便,第一方便门!
13 无论什么人,如果依念佛法门决定得度,决定觉悟,决定成佛。
14 我们可以在印度历史上看到,佛出现的那个时候,印度是思想非常混乱的一个时期,有九十六种外道。
15 如果以世间法来说,那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蓬勃的时代,像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,是那种时代;拿佛法来讲,就是邪知邪见非常混乱的时代,佛法跟世间法看法不一样。
16 佛真正彻底悲心,出现在那个时候,提出正知正见,说出念佛法门;依这个法门修行得度往生的人非常多,我们在经典里面能看到的。
17 人身难得、佛法难闻;今生不度,更待何时?
18 所谓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。这个人缘熟了,佛菩萨自然会化身来度他,一个都不会舍弃的。
19 佛菩萨度众生,这个众生无论在哪一道,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,佛眼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20 你起心动念,佛菩萨也知道得清清楚楚;什么时候你真正觉悟了,真正需要佛菩萨帮忙,他就来了,感应道交,绝对不会空过。
21 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是慈悲心。
22 度众生出六道、了生死,才算是发大悲心。
23 我们度众生时,自己也得度。
24 修行为度众生、学教为度众生、念佛为度众生,乃至于生活,也是为度众生;这样,魔就不得其便。
25 魔,也是众生;度魔成佛,才是真正普度众生。
26 度自己,即度一切。
27 度众生,是以破迷开悟为主。
28 除非为了度众生,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。
29 放下是自度度他。
30 我们帮助别人,第一殊胜的是:帮助他明了佛法。
31 没有接触过佛法的人,我们用《认识佛教》、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和《安士全书》,帮助他了解业因果报,帮助他断恶修善,帮助他破迷开悟。
32 放下自私自利,念念为正法久住,念念为广度众生。
33 想度众生,先要成就自己;一门深入,你才能成就。
34 佛说,要先度自己,才能度人。
35 有很多人误会了佛的话,急着先自度,然后再度他;把自度度他分开,这就错了。
36 不能度他,决定度不了自己,因为自他不二。
37 随缘而不攀缘,身口意三业教化众生。
38 要发心作师作范,我们这一生才能度自己,才能度别人。
39 真正修持得好,不但自己得度,堕落在地狱的家亲眷属都能得度。
40 真正放下名闻利养、舍弃五欲六尘,才能肩负起自利利他、弘法利生的使命。
41 度不了别人,可以求佛力加持。
42 只求早一天成佛道,只求早一天广度众生。
43 能自爱,才能以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别人。
44 佛弟子念念要存供养的心,念念存帮助众生的心,绝对不能存有占人便宜的心。
45 不自爱的人,不能爱人;不自度的人,不能度众生。
46 我们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度众生,包括冤亲债主在内,这样,冤业马上就解开了。
47 世尊在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,“佛不度无缘之人”。阿弥陀佛与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,缘分特别地深;缘分这么深,当然是最容易得度的!
48 我们如果想快一点成佛,念佛法门真正是最简单、最容易、最稳当、最圆顿的捷径,再没有比这个更快了!
南无阿弥陀佛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