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L 礼敬与称赞 ~
1 诸位同修每天供花的时候,有没有想到:花是修因,修因证果。我们供佛供果,果代表果报。小乘有四果,大乘有菩萨、有佛,这是我们所期望的。
2 我们期望这个果报,我们要真正去修因,花代表因,先开花后结果,表这个意思。所以,这花不是给佛看的,果也不是给佛吃的,佛不吃这个,也不闻这个。
3 供佛,供在佛面前,第一个表示我们对佛的敬意,香花供养表敬意。拿敬佛这种心去敬一切人、敬一切事、敬一切物,这是佛教给我们的。
4 我们对佛恭敬,对人不恭敬,那就错了。我们对人不敬,就是对佛不敬,我们对佛的礼敬里面就有欠缺,就不圆满了。
5 对善人要敬,对恶人还要敬,为什么?善人、恶人都是人,善人、恶人都有佛性,善人、恶人将来都要成佛。
6 普贤十大愿王,第一条是“礼敬诸佛”,礼敬是没有界限的;“称赞如来”,称赞里面就有一点差别。
7 如来跟佛不一样,佛是讲相,事相上是平等的,要平等地礼敬。
8 称赞要讲如来,如来是讲真如本性。与性德标准相应的称赞,与性德标准不相应的不称赞。
9 礼敬不称赞,这就是孔老夫子讲的“敬而远之”。远是什么?不是跟他距离远远的,是不赞叹。我们是一样平等地恭敬,远是不称赞,他是恶人恶事不称赞。
10 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做出榜样给我们看。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,这五十三个人里面,有学佛的、有外道的,男女老幼、各行各业统统有。有做好事的,也有做坏事的。
11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有三个人代表违背性德的。第一位是胜热婆罗门,代表三毒烦恼里面的愚痴。善财去参访,礼敬没有赞叹。
12 第二位是甘露火王,代表嗔恚。他一觉得不如意,马上就用非常残酷的刑罚来对治你。善财童子参访他,有礼敬没有赞叹。
13 第三位是伐苏蜜多女,代表贪爱。善财童子去参访,也是有礼敬没有赞叹。
14 为什么不赞叹他们?这三个人是代表贪嗔痴,贪嗔痴怎么可以赞叹?不能赞叹。所以要礼敬,不能赞叹。
15 赞叹就称赞如来,他就不叫诸佛。如果诸佛,那就是平等的,决定没有差别。礼敬没有差别,称赞里面要用我们的智慧。
16 《华严经》上说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”,这一根草是无情,丈六金身是有情,同圆种智,有什么分别呢?
17 十大愿王的礼敬诸佛,在这里现出来了,用真诚恭敬心对佛,对一根草也是如此。他那个礼敬,一般人学不到!他那个礼敬是一切恭敬,决定没有分别,因为情与无情同圆种智。
18 《华严》所显示的,须要修行的学生,只有我一个,除我之外,统统是诸佛。有情是诸佛,无情还是诸佛。
19 要用这种心态去修礼敬、去修称赞、去修供养,乃至普皆回向。普贤十大愿的心行是无量无边的,绝对不是凡夫能做得到。
20 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修普贤行,普贤行心量广大无比,对法界任何一个众生都存恭敬心,决定没有傲慢的。
21 我们今天看人,有很多看不顺眼;看事,有很多看不惯的,这怎么行?这不是普贤行,修得再好都不是普贤行。
22 普贤行是以清净心修的、平等心修的。“清净三业”:清净身、清净语、清净意,身口意三业清净,才能修普贤行。换句话说,你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,决定没有分别执着,这时候你修的礼敬是普贤行。
23 你在佛像面前对佛拜一拜,就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拜到,为什么?因为你心里面没有界限,没有界限的心,这个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,所以一礼一切礼。
24 我们凡夫的心就是因为有分别有执着,所以心量非常小,所修的功德也一点点。随着你心量,没有办法向外扩大,怎么修也不行,心量还是很窄小。这是从境界上、从理上来说的,悉以清净三业。
25 十愿每一愿的境界都是相同的,都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。境界相同,心态也相同,都是以清净三业。
26 说实在的话,一切众生的清净法身,跟十方诸佛如来的没有两样。只是佛是觉悟,众生是迷了不知道。佛与众生的差别,只是迷悟不同而已。
27 佛在《华严》、《圆觉》给我们说“一切众生本来成佛”,这话一点都不假。所以佛教你修“礼敬诸佛,称赞如来”,你们试想一想,哪一个众生不是佛?
28 我把话说到这个地方,实在讲,说到无以复加了,千真万确的事实。你得罪一个人的时候,你就毁谤一尊佛,你得罪一尊佛,是你自己无知。
29 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恭敬,就是对自己自性恭敬;对人、对事、对物不恭敬,就是对不起自性众生,对不起自己!
30 礼敬是性德。你的性德不能流露,性德上有障碍,那就是过失,叫业障!
31 业障去除了,如同诸佛与大菩萨们,性德上没障碍,所以对人、对事、对物是平等地恭敬。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每一位菩萨都是这种修法。
32 普贤十大愿,第一愿是“礼敬诸佛”,第二愿是“称赞如来”,心态相同。如来跟诸佛有什么差别?《金刚经》有的时候讲诸佛、有的时候讲如来,凡是讲到诸佛,是从事相上说的;凡是讲到如来,是从性德上讲的,这就不一样。
33 礼敬要一律平等,对于一切众生真的是平等,没有亲疏远近、善恶邪正,自己以极清净的心来修礼敬,决定没有分别执着。
34 称赞就不一样,这里面就要有差别,与性德相应的要称赞,与性德相违背的不称赞。
35 我当年跟李老师求学,才亲近他一个星期,他就告诉我:“不要毁谤人、不要称赞人。”“不要毁谤人”,这个我懂;“不要称赞人”,这我就不懂了。
36 称赞是好事情,中国人讲“隐恶扬善”,他又不给我解释,我想了一、二个星期也想不通,为什么老师不准我们称赞人?
37 有一天他就告诉我,“称赞人这个害人比毁谤人还厉害”,为什么?你一称赞,他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很有一点成就了,不会再精进,到这里就够了、就行了。你一称赞,把人家前进的路打断了。
38 我才明了,那称赞真正害人!尤其是过分的称赞更害人,让人得意忘形,退失菩萨道,起惑造业。
39 什么时候可以赞叹?要八风吹不动,你毁谤他,他不会生气;赞叹他,他并不欢喜,如如不动,这种人可以赞叹。换句话说,一称赞还有欢喜心,不能称赞。
40 恰如其分、偶尔地赞叹,是一种鼓励,这是可以的,这是一种手段。
41 佛弟子赞叹佛菩萨,目的是劝导那些对佛法不认识的众生,使他生恭敬心,诱导他来亲近佛菩萨,是这个意思,绝不是佛菩萨欢喜赞叹。
42 赞叹是接引众生的,目的在此地,这个用心非常好。所以“称赞如来”,这里面是有高度的智慧。
43 我们今天修行,要修什么?要修西方净土、要修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在哪里修?就在境界里面修,无论顺境、逆境,先学着“八风吹不动”,也就是《金刚经》讲的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
44 在修的时候,你自己要觉悟,顺境里面是佛菩萨变现的。他来成就你,成就你不取相,成就你“如如不动”。
45 坏事、恶人也是佛菩萨变现的。他来成就你,成就你“不取于相”、不动心,成就你一心不乱。
46 一心不乱是清净心,我们用清净心对一切境界,这种享受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讲的“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最高的享受是自己清净心待人接物,这就是你自己的圆满报身。
47 圆是圆融无碍,满是法法具足,没有一丝毫欠缺。什么是法法具足?以《阿弥陀经》来讲,信愿行三资粮具足。
48 如果以《华严经》来讲,从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,到普皆回向,法法具足。如果以通途法门来说,四摄、六度,无有一法不具足。
南无阿弥陀佛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