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P 平淡 ~

1 人与人相处,俗话常讲“人无千日好”。

2 人与人之间,相处久了,彼此都看厌了,什么毛病、习气都看出来了。

3 最初是好,好到最后都变成冤家。好在哪里?你们几时看到冤家真正变成好朋友的,这很希有。好朋友到最后变成冤家,这太多太多了!

4 他跟那个人是冤家,你打听他,他们两个从前再好不过了,所以“好”是假的。

5 人家跟我们很好很好,你要知道,那是假的,虚情假意,不是真的;他跟我恼了,那是真的,那不是假的,为什么?他不可能变好。好很容易变成坏,好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6 学佛的人对一切人要用平常心看待,这样就好,没有恩怨。于一切众生决定不跟他结冤仇,也不能跟他结恩爱,恩爱最后会变成冤仇,所以统统以平淡的心来看。无取无舍,一切随缘。

7 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是怎么一回事情?梦幻泡影!假的,不是真的。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我们要常常记着《金刚经》上这几句对于人生宇宙的写实。

8 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不要太认真。人与人之间,人与万物之间,都是因缘果报。

9 缘里面有善缘、有恶缘。所以我们遇到这些境界现前,晓得恶的果报,过去有恶缘。人家对我们不高兴、忤逆之事,一笑了之,知道帐消了、结掉了。

10 假如我们再要嗔恚心发起来,那好了,这笔帐上又要加上了。不但消不了,麻烦还在后头,为什么不让它消掉?欠财的要还钱,欠命的要偿命,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

11 真正觉悟了的人决定不跟一切众生结冤仇。那我们善缘要不要结?善缘也最好不要结。人在一块好,好过头就变成冤家对头,所以善缘也不好。

12 佛教给我们结法缘,法缘是清净的,这是佛法出世间的大圣人教给我们。

13 世间圣贤人教给我们:人与人相处,所谓是“君子之交淡如水”,这个交往才能够长久,才不会变质。

14 凡是好过头会变质,坏过头也变质,一定要保持平淡。

15 过去世那些与你有恩怨的,现在已经变成一家人,那怎么办?这问题严重。真的,不学佛的人严重,非常严重,这个恩恩怨怨报来报去没完没了,真可怕!生生世世纠缠不清,苦不堪言!

16 你修行为什么不能超越六道?就是有这些人缠着你,找你的麻烦,障碍你。这总合起来讲,这叫魔障,就是这些人来障碍你。

17 学佛的人明白,事实真相完全了解,无论是恩是怨,是讨债是还债,我们把这些统统放下,劝他学佛。所有这些有关系的人,我们统统从今天起都把他改成法缘,把世间人情的眷属都变成法眷属,这样就好。

18 善缘也好,恶缘也好,恶缘你要丢掉丢不了的,总而言之一句话,要把这些善缘、恶缘统统转变为净缘,这就好了。

19 只有真正觉悟的人,心很平静、很平淡。善缘来了也没有欢喜心,逆缘来了也没有嗔恚心,永远保持心地的清净、光明。

20 心清净,对事情的前因、后果就会看得清清楚楚,所以不能有嗔恚,不能有嫉妒。

21 嫉妒,说实在话,是属于糊涂。别人的物质生活比我们好,他种好因他得好报,哪有什么好嫉妒的!

22 诸位要明了,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尽的,欲望愈大、欲望愈多,那你生活就愈苦。

23 我们欲望愈少,生活愈简单就愈快乐。欲望少,我们的精神,我们的生活没有压力,这是佛教给我们的。

24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肯吃亏、肯忍让、能忍辱、“于人无争,于事无求”,生活平平淡淡,身心过得安稳,那就是福报。

25 我们自己要想得好果报,不难,种好因就行了,所以要懂得“随喜功德”,要有“成人之美”这个心愿,不成人之恶,成人之美,懂得随喜功德,把嫉妒的障碍打掉。

26 修行在哪里修?就是在大众当中修,大乘佛法讲历事链心,你跟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境界天天接触,接触就是修行。

27 第一个修行就是修清净心、平等心,我看这个人喜欢,看那个人讨厌,马上就觉得:我是凡夫,我的功夫不够。讨厌的人现在也不讨厌了,欢喜的人看得也平淡一点,这个念头一天一天比较淡,我们功夫有进步。

28 如果你修行,念佛念得再多,拜佛拜得再勤快,讨厌的人更加讨厌,喜欢的人更喜欢,这就糟糕了,这没有办法。古人讲,你磕头,头磕破了也枉然,也没有用处;念佛念得再多也是没有用处。

29 必须要把一切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看平淡,真正的慈悲心能够生得起来,从内心发出慈悲,发出欢喜心,诚诚恳恳地帮助别人。

30 愿意接受帮助的,我们就多帮助,不肯接受的,我对他不是偏心,我想帮助他,他不接受,这没有办法。所以,障碍在他那边,不在我这边,我这里没有障碍,他那边有障碍。

31 诸佛菩萨对于众生清净平等,决定没有障碍,障碍在众生这边。有的人喜欢听佛的话,好像我们看到了,佛对他特别有感应,特别慈悲;另外那个人业障深重,佛菩萨好像舍弃他,不照顾他,不是的。

32 所谓业障深的,他不相信,佛想帮他帮不上,他不接受,是这么个道理。佛心是平等的,佛心是清净的,佛心是大慈悲的,自他不二。

33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,我们的生活跟过去的相比,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变化;从前是农业时代,现在走上工商业时代,尖端科技的时代。过去几千年来,在农业社会里面,人心都很安定,生活很安定、很平淡。

34 古代有许多隐居的高人,与世无争、于人无求。不要看他一生生活非常平淡,他的物质生活虽然比较清苦,他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丰富,他一生当中读他喜欢读的书,做他喜欢做的事。

35 这些高人多半都过耕种的生活,所谓耕读传家,自己种几亩田,收一点粮食,维持自己的物质生活,住一个小茅篷,真正是悠闲自在,决定不是现代人所能够想像得到的。

36 现代人迷于嗔恚,贪于财色,每天心思总是乱糟糟的。什么人在一天当中心能够平静几分钟?不要说多,你能够平静十分钟、十五分钟,恐怕都没有,你说这个多苦!

37 在过去农业时代,一个人一天心里平静一、两个小时,很正常的事情。现在这个心情,能平静十分钟到十五分钟,都很难做到。

38 现在人过的是什么日子?六道轮回的苦日子!这个事实,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了解。然后才知道,我们遇到佛法是多么的幸运!

39 佛法教学的目的在哪里?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,帮助众生在一生当中成就无上菩提。

40 释迦牟尼佛放弃王位、放弃一切,他去从事社会教育工作,是一个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。

41 释迦牟尼佛过着非常平淡的生活,这个生活过得非常自在。他不但是言教,更重要是他的身教,他做出来给我们看,所作所为都含着很深的教育,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去体会,要从这里学习。

42 世间人总是想多赚一些钱,过更好的物质生活。世间人以物质享受为乐,那不是真乐。这种享受失掉了,苦就来了。名闻利养,他得到的时候很乐,失掉时候很苦!

43 真正有学问的人、有德行的人,他不追求物质享受,生活尽量过得很平淡,他里头有真乐。他的智慧、他的德行不断向上提升。

44 释迦牟尼佛过最低水平的生活,为什么不把他的生活提高?提高就有贪欲,就有烦恼。

45 佛弟子应当天天接受佛菩萨教诲,佛菩萨教诲在经典里面。

46 我们一定要把时间拿来多读经书、多念佛。我们这一生要走的路,是转迷为悟,转凡为圣。

47 我们要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智慧,提升自己的道德,提升自己的灵性,如果做到,这一生就没有白来。

48 要知道过平淡的生活,“平淡”是最健康的,是最幸福的、最美满的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