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X 心不能动,心要空虚 / X 学佛不要学呆了 ~

1 佛法里面,常讲享清福。佛门享的清福,就是清净的福报。

2 世间人不懂得享清福,他一天到晚忙,忙得团团转,觉得那个日子很好过。一旦没有事,就觉得日子不好过,就很空虚。

3 世间不觉悟的人,他不断地提升物质上的享受。虽然他的物质生活奢侈豪华,精神生活却非常空虚。

4 顶多是歌舞,他用这一些东西来调剂,那是打麻醉针,那是吸毒,没有精神生活。

5 精神生活,就是你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多少。了解得愈多愈深刻,精神生活愈丰富。

6 如果对于宇宙人生真相一无所知,他只有物质上的享受,而没有精神生活,精神生活空虚。这种现象,在现代社会尤其普遍。

7 现在社会动乱,人心不安,没有依靠,生活没有保障,有很多人都很喜欢算命。

8 算命不是好事情,迷惑颠倒,前途渺茫,精神生活空虚,他才会去算命。

9 如果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,生活很充实,那要算什么命?

10 过去金山妙善法师常说,他教我们不要去记挂着命运,也不必去算命,要紧的是懂得造业。

11 业是果之因,命运是果,命运从哪里来的?命是你自己造作的。

12 你造善因,你的命当然好;你造恶因,你想好也好不来,就这么个道理,所以一定要懂得造因。

13 佛教给我们心要清净,心要空虚,心里头不能有东西。

14 不能有的,我们偏偏叫它有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,精神的污染、思想的污染、见解的污染。这个麻烦大了,你的心坏了。

15 心坏了,身就受连累。为什么?心主宰这个身,现在人讲的“心理健康”,心理要是不健康,这个身体多病;心理要是健康,这个身决定不会生病。

16 佛在经上常讲“依报随着正报转”、“一切法从心想生”,这两句总要记住。所以要想身体健康,心不能不清净。

17 身要动,心不能动。心要清净,你这个身虽活动也清净,它也不污染。所以养心要定,养心要静,养身要动。

18 现在人也有人注意到运动很重要,每天都讲求固定时间去运动。身是在动了,可是问题在哪里?他心也在动,这就坏了!所以他还是不健康,还是会生病。

19 佛告诉我们,心不能动,心要空虚。你心里面有很多忧虑、牵挂,有很多妄想、执着,麻烦大了!有一样就不得了,你还有那么多,那怎么得了?

20 诸佛菩萨会养生,会养生他就懂得养心,他心里头一念不生。诸佛菩萨的心是干干净净,“虚”!没有东西。

21 我们一定要记住,自性的体是“湛寂”,自性的用是“虚灵”。

22 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,中国儒家、道家的圣人都懂得用“虚”,高明到了极处。你要用“实”就错了,用要“虚”。譬如房子,房子因为空虚,我们才得其用,假如房子里面是实实在在的,我们不得其用。

23 你细心想想,凡是真能发挥大作用都是虚的,所以用心要虚,心里不能有东西,六祖惠能讲的“本来无一物”,高明到了极处!

24 我们为什么比不上他?我们心里有一物,这就坏了。有一物就不灵,灵是智慧,无一物就是智慧。

25 不但他在日常生活当中,不与一切人物接触的时候他一念不生,即使与一切众生接触的时候,还是一念不生,这是高明处。

26 佛教给我们养心就要像圆心一样,心要虚,心里头不能有东西,心要空,心虚。心空这个心就灵,就生智慧。

27 我们一般世间人不懂得,把一些妄想杂念统统放在心上,心的灵性死了。不懂得养心,你的智慧为什么没有了,原因就在此地。

28 如果你永远保持你的心空虚,你的心自然就灵敏,你的心自然就生智慧。

29 我们自己有智慧,自己把它堵死了,妄念太多!分别太多!执着太多!你的心不灵。

30 养身,心不能动,身要动。养心要静,养身要动。

31 现在怎么样?恰恰相反,身要很舒适、要很静,心里面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完全颠倒,你怎么能不生病?你怎么能不短命?所以要想不生病,我们的心一定要虚。

32 就是求学也不例外,自古以来,大圣大贤教我们求学要虚心。虚心就是心里头不能有妄想分别执着,有这个东西你心就不虚。

33 心要空虚,不能有东西,才能开悟;心里面有东西,就把悟门堵死了。所以佛法用轮来表法,意思很深。

34 佛家表法最常用的圆,我们讲法轮常转,圆!法轮就是圆,圆意思圆满。

35 圆有心,心有没有?决定有。心在哪里?不可得。心决定有,但是不可得,为什么?没有形相。

36 几何里头圆心是抽象概念,你找不到。你要找到,那是一点,点就有相了。

37 所以心要空、心要虚,就恢复自然了。心果然空虚了,它生智慧,所以它不是死的,它是活的。

38 心空,空就灵;你心有,有就不灵。心里头有一物就不灵,不灵是智慧没有了,烦恼起来了。

39 心要虚,不能有一物,《六祖坛经》里面说得好,“本来无一物”。

40 换句话说,六祖惠能大师的心恢复到自然,本来无一物。清净无染,就是“佛身清净”现前了。

41 永嘉大师《证道歌》上说得好,“梦里明明有六趣,觉后空空无大千”。

42 所以无论是饮食也好、名利也好,愈淡薄愈健康。愈淡薄,你的心就愈清净。

43 清净生智慧,混浊生烦恼,你不能不懂这个道理。特别是学佛的人、修道的人要经常保持清净心、平等心,你在这上下功夫,清净平等。

44 清净平等一定觉、一定真诚、一定慈悲。要想保持清净平等,那五欲六尘、名闻利养一定要看得很淡,淡到统统不接触,这就是大慈大悲,这就是真实智慧。

45 你要问为什么?世间人拼命争,争夺名闻利养,我有智慧,我也有能力争,不争,这个做法就是教化社会、教化众生。

46 你看你们争,争得好累;我不争,我好悠闲,我好自在,我好快乐,我的生活多么幸福、多么美满、多么充实!

47 你天天在争,你的心灵是空虚的、是苦闷的。天天在找刺激,找刺激就等于现在讲吸毒、打吗啡一样,你过那种日子。那种日子苦,不正常!

48 我们过正常生活,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。无论在什么地方,我们奉公守法,做一个好公民、好百姓,一生过平淡悠闲自在的生活。


南无阿弥陀佛




~ X 学佛不要学呆了 ~


1 我们佛门常讲,佛法是“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”,可是佛门也盛传,“慈悲多祸害,方便出下流”。

2 有很多人他学佛法学呆了、学死了,佛法教他要大慈大悲,他很好,一天到晚都慈悲,惹了一身的麻烦!

3 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,很多人不择手段地去欺骗人,那个慈悲的人就太好骗了。

4 你被人家骗了,自己还以为自己在修慈悲,这个冤枉!要知道,慈悲喜舍,是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。

5 你没有定慧的基础,那个“慈悲喜舍”麻烦就大了。你明白这个道理,修学的次第就知道了,先修止观要紧。

6 “止”,就是把你的妄想烦恼习气伏下去;“观”,就是保持头脑清醒。教下讲“止观”,念佛人讲“一心不乱”,一心不乱就是禅定。

7 说实在地,你的定慧没有成就,你的慈悲喜舍是有限度的。定慧成就之后,这个慈悲就变成大慈大悲,为什么?你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你有神通、有慧眼。

8 你把这个世间一切人与事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谁也骗不了你,谁也瞒不了你,这个时候才能行大慈悲、大喜舍。

9 现在这个时代,的确也有一些好心人,可惜没有福报,没有智慧。听到一点佛法,要喜舍,把他的钱财都舍了,都送给别人,别人干的什么事情,他不晓得。

10 如果那个人是个邪门歪道,换句话说,你这个舍财帮助他造恶。他没有财,他造恶有限,他财多了,造的业更重,将来他是祸首,你是从犯。这个舍就舍坏了,就舍错了。

11 另有一些学佛的人,他一天到晚都板着面孔,人家看到他这个人面孔都没有表情,学佛学呆了。你看,学佛学得呆头呆脑的,这不得了,佛不能学。

12 所以,我们遇到欢喜的境界,还得要表示笑笑,也欢喜欢喜;遇到不顺的境界也要表示不痛快,生生气。

13 那是什么?那是表演,皮肉笑,心里清净,那是叫逢场作戏。这就叫什么?佛法在世间,不坏世间法。

14 内里清净平等,外面逢场作戏,你欢喜我也觉得很欢喜,你不高兴我也表示很不高兴,同情你。其实什么?其实是假的,你搞的是真的,我搞的是假的。

15 像唱戏一样,唱到那个地方,叫你哈哈大笑,你不能不笑,剧本上写好的,到你的时候你非笑不可;到那个地方要哭,你就得乖乖地哭,注定的,写好的。

16 你是不是真的要笑要哭?不是的,你要表演给大家看。学佛的人处处在这个世间跟大众接触,表演给他们看,内里面清净平等觉,这是个念佛人。

17 佛法在世间,的确形式上活活泼泼,内心清净平等,这叫功夫。

18 你外面和光同尘,能够叫大家赞叹佛法,叫大家接受佛法,佛法才能普遍弘扬、利益众生。

19 内里面清净平等,是自利,自己得利益,是自利;外面和光同尘,是利他。

20 所以,外面你一生生活、处事待人接物,统统是演戏,统统是表演,那就没错了。

21 我们凡夫之人,眼见色,耳闻声,顺自己心意的就起了贪爱,贪爱是染污;不合自己的意思,讨厌,讨厌也是染污。我们凡夫,起心动念都被外面境界染污了。

22 佛教给我们要净而不染,看得清楚是智慧,如如不动是定功。你有定有慧,你就不染着。

23 心,要做到真的清净;心真清净了,在一切法里面不分别、不执着、不起心、不动念。这是佛教给我们的。

24 不分别、不执着、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这个人是不是变成麻木不仁?人家笑板起面孔,人家哭也板起面孔,像个木头人一样,那这个佛也学错了。

25 人家笑我也笑,人家哭我也哭,这是“恒顺众生”。他们笑、他们哭,动感情;我这个笑、我这个哭是智慧,不是感情,差别在此地。

26 他有笑有哭,他是被污染了;我这个有笑有哭,没有被污染。

27 永嘉大师讲“分别亦非意”,意就污染了。佛菩萨分别是智慧不是意,人家高明的地方在此地!我们要学的,就学这个,大学问,真功夫!

28 我们学永嘉大师“分别亦非意”,这就对了。我们跟大家往来,表现的也是七情五欲,但那是表演,不是真的。

29 世间人是搞真的,学佛的人是表演,不是真的。

30 我们前面说过,学佛的人就像在戏台上唱戏一样,那个剧本编在这里叫你哭,到时候你就要哭一下;那个地方编成叫你笑,那你就得笑一下。

31 不是你自己想笑想哭,剧本上这样写的,到时候就得这么演,而且还要演得很逼真!

32 所以,觉悟的人跟没有觉悟的人在一起,觉悟的人是佛菩萨,叫游戏神通

33 为什么要用这些方法?不用这些方法,就没有办法跟世间人接触。

34 那世间人一看,“你们是木头人,没有感情的人”,他怎么会跟你往来?所以你一定要演戏给他看。

35 经上常常教给我们“为人演说”,演就是表演,为别人表演,就是这么个意思,这才能够度化众生。

36 一切时、一切处,我们要历事练心,练到心里头确确实实不动心,就像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: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。

37 我们在生活里头练,对自己确实是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,对别人要演得很逼真。没有这个本事,怎么能成就自己?怎么能够帮助别人?

38 我们真正修行人,外面要随缘,恒顺众生,里面要如如不动。

39 外面见到人家欢喜,我们也欢喜,恭喜人家,我们自己心清净的,所以外面随缘,佛法是圆融的。

40 遇到不好的事情,偶然也可以发个脾气,生一下气,那是表面的,里面没有,里面是清净的。

41 所以说个老实话,学佛的人要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,咱们表演依据剧本来表演,不是自己,自己根本没有。

42 像舞台上,叫你笑,你就得笑一下;叫你哭,你就哭一下。自己心里头真的没有,没有哭,也没有笑。

43 凡夫的麻烦事情在哪里?他外面笑,他里面也笑;外面哭,里头也哭,这糟糕,这就不得了。

44 所以外表和光同尘跟大家一样,欢欢喜喜、快快乐乐,里面清清净净一尘不染,这叫功夫。

45 绝对不是我里头不动,外表也不动,变成木头人,这样子你自己固然得到利益,佛法从此可能就变成障碍。

46 别人一看,佛不能学,你看学了佛就像他一样,木头人一样!你变成木头人,你把一切众生学佛的缘断掉。

47 学佛,我们要想影响众生,一定要表现非常地快乐,非常的自在。“这个人是学佛的,他那么快乐,我们要向他讨教如何离苦得乐”,接引众生的因缘就成熟了。

48 佛法实在是活活泼泼,不但佛法是活泼,每条戒条都是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的,所以要有智慧去运用,这样才能够普度众生。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