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Q 谦虚与傲慢 ~
1 在这世间,真正有成就的,都是老实人,都是自己觉得不如人。常常觉得自己不如人的人,容易成就,为什么?他谦虚。
2 贡高我慢,不但学佛不能成就,世间真正的学问他也不能成就。
3 莲池大师写《疏钞》,他原本这个题上面是“后学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”的字样。
4 “沙门”是印度话,是“勤习”的意思,“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”,沙门有这个意思在。法师自称沙门,这是谦虚。
5 “袾宏”,这两个字是大师的法名。凡是自称,无论是言语或是文字,都应当谦虚。最谦虚就是称名,自谦。
6 后来刻书的人,因为大师是明朝人,就将“后学”两个字省略,换一个“明”字,让人一看,就晓得他是明代的人。
7 莲池大师自称后学,“学”是觉的意思,也是效法的意思。后觉的人,一定是效法先知先觉之所为,这个所为就是他求觉的方式。
8 古人留给我们修学的榜样,大彻大悟之后他还像初学的人一样,那么样地谦虚,那么样地好学,这就很难得!
9 古人谦虚好学,这一点我们应该要学习。一定不可以“得少为足”,学了一点点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,就觉得自己在一切人之上。狂傲,那是障碍。
10 真正有修有学的人,一定非常谦虚,一直到如来地还是那么样地谦虚。你看,哪一尊佛不谦虚?凡是带着傲慢习气,决定没成就。
11 我们在一切经里面,没有看到有傲慢的菩萨、傲慢的佛,连傲慢习气都看不到。
12 傲慢习气是阿罗汉有,辟支佛以上都没有。辟支佛以上,绝对不带傲慢的习气。
13 后来的这些修学的人,我们常常能够看到,他们的学问增长一分,往往是不知不觉“我慢”也随之增长一分。这些修学的人,特别须要检点自己。
14 甚至于我们还听说,世间真的有这个事实:儿子瞧不起父亲!
15 父亲不认识字,种田的,他把这个儿子栽培到大学毕业。儿子自己觉得不得了,而父亲没有知识、没念过书,回到家来,连父母都瞧不起。
16 诸位想想,他那是什么学问?作父母的后悔莫及,当年叫儿子种田就好,还晓得孝顺父母。哪里晓得,他学问愈大,眼睛慢慢长到头顶上去,看不见人。
17 俗话常说“学问深时意气平”,那是真正学问。烦恼习气与日俱增,这不是学问,当然更不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觉悟。
18 迷惑颠倒的人,才会有贪嗔痴慢的习气;觉悟的人,决定不可能有。
19 迷的样子,觉的样子,我们要能够观察得出来。我门要自我反省,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觉了,还是一天比一天迷得深,这个要紧!
20 莲池大师是何等人物,不是佛再来,也是菩萨再来。他的本地我们虽然不知道,他确确实实不是普通人。
21 莲池大师在世间成为一代祖师,还这么谦虚,仿效古大德自称后学,这些值得我们模仿,值得我们来效法。
22 学佛的同修都知道,佛门里有八难,就是有八种人遭难;他不但行证上有障碍,在理解上也有障碍。
23 八种难里面有一种叫世智辩聪,他仗着自己的聪明辩才,不肯认真修学,不肯老实修学,往往自以为聪明智慧高,结果落空了,这是他遭难之因由。
24 《论语》里面,孔老夫子说:“如有周公之才之美,使骄且吝,其余则不足观矣!”
25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假如有一个人,他的才华德能像圣人周公一样,可是他有一点毛病,傲慢瞧不起人、而且为人吝啬,这人不必谈了!
26 傲慢的人,他那个才华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可见得态度骄慢的人,世间学问都不能成就,何况是佛法?祖师大德常常喝斥这一等人,聪明利根的人。
27 我们在《六祖坛经》里头读到,法达禅师念《法华经》三千遍,见到六祖很傲慢。
28 六祖一看到他的态度就知道,他说:你这胸中一定有一个东西,让你自己觉得很了不起、很傲慢。
29 法达就说出来,他曾经念过三千部《法华经》。一天念一遍,三千部要十年!经是念得滚瓜烂熟,但是意思不懂。
30 只晓得天天念经,不懂意思,他不是转《法华》,他是被《法华》转了。怎么转了呢?因为念了这么多经,觉得自己功德很大,别人都比不上,变得贡高我慢。
31 他不念这个经,他对人很谦虚,认为我什么都没有,对人客客气气,我什么都不如人!念了这么多经,觉得自己了不起,被经转了,错了!
32 六祖给他开示,把他点醒,教他要了解经中之义趣、义理,这才叫转经。所以读经一定要明理,如果不明理就被经所转了。
33 被经所转,就是清凉大师所说的“增长邪见”。你不明经里的真实义,你念得愈多,你的邪见愈多,增长知见、增长妄想分别执着。
34 如果真正通达经里面的义理,这个经愈读,心地愈清凉。烦恼愈少,分别执着愈少,那你就是转经。
35 现代的许许多多的年轻人,他不晓得佛经研究的方法,他看得愈多,真的就跟法达禅师一样,眼睛慢慢地长到头顶上,瞧不起人了。他认为自己博学多闻了,大错特错!连世间做学问,也是有这个忌讳。
36 世间法也常说:学问深时意气平。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,愈是有学问、有道德的人愈觉得不如人,愈不敢轻慢人,那是真正有学问、有道德。
37 决不是说我书念得愈多,愈有学问,愈瞧不起人。愈有学问愈自大,没这个道理。
38 我们看古大德的修学,人家着重在断烦恼,在断习气,要把烦恼习气除掉。经论懂得多少没有关系,甚至经论一窍不通,人家见思烦恼断掉,证果成了圣人。
39 我们修行,长时间地修学,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,原因就是我们把断惑疏忽了。
40 尤其是现代人,现代人修学什么?因为教育普及,大家都念了几天书,都认识几个字,修行是修文字佛法!
41 文字佛法修多了,不但没有好处,反而变成文字障。纵然你有成就,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一个佛学家、佛学博士,如此而已。
42 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断,不但不能断,而且还增长,为什么?学问大了,眼睛长到头顶上,瞧不起人,贡高我慢,学佛学成这样,很可惜!
43 《无量寿经》后面有一段很长的经文,讲“五恶、五痛、五烧”。五恶是迷惑,五痛是造业,五烧是果报。
44 所以念佛的人不能不相信因果报应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丝毫不爽!真正参透了,我们人才会真正觉悟,真正回头,不但不敢做坏事,我们连一个坏的念头都不敢起。
45 真正觉悟之后,才晓得人人都有长处,自己不如人。真正自己承认,我不如人。
46 你们看看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五十三位善知识,你看他们说话多谦虚!那是实德,真实的德行。
47 他们自己认为:一切法门里头,我只知道一个,我不如别的善知识,他们的智慧德行都在我之上。你们看,他们是自卑而尊人!
48 现在人恰恰相反,现在人是自大而轻人,对于别人都没有瞧在眼里,自己老大,了不起。狂妄!他怎么不堕落?他怎么会成就?
南无阿弥陀佛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