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P 普贤行 ~
1 《华严经》上告诉我们,“不修普贤行,不能圆成佛道”。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修普贤行的。
2 要想成圆教佛、无上正等正觉,一定要修普贤行。西方极乐世界,从初发心的菩萨到等觉菩萨统统修普贤行,这个不可思议!
3 我们今天看人,有很多看不顺眼,看事,有很多看不惯的,这怎么行?这不是普贤行,修得再好都不是普贤行。
4 普贤行是以清净心修的、平等心修的。身口意三业清净,才能修普贤行。
5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,第一愿是“礼敬诸佛”。对待一切人,没有分别,一律恭敬,就是普贤菩萨教导的“礼敬诸佛”。
6 你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,决定没有分别执着,这时候你修的礼敬是普贤行;得罪、轻慢一个众生、就是得罪、轻慢一尊未来佛。
7 礼敬一切人事物,就像礼敬诸佛。以尊敬佛的心,敬一切人事物,这才是“礼敬诸佛”。
8 “情与无情,同圆种智”,对一切人事物,都要礼敬。礼敬是没有界限的,这是十大愿王第一条“礼敬诸佛”。
9 第二条是“称赞如来”,称赞里面就有一点差别。如来跟佛不一样,佛是讲相,事相上是平等的,要平等地礼敬。
10 如来是讲真如本性,与性德标准相应的称赞,与性德标准不相应的,只是礼敬而不称赞,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“敬而远之”。
11 “称赞如来”,教我们隐恶扬善。看到众生好的这一面,我们要赞叹他、鼓励他;见到他恶的那一面,不说他,让他自己去反省,自己去忏悔。这是养我们自己的厚道。
12 第三愿“广修供养”。这一愿它有两个意思,就是自利、利他。
13 “自利”是什么?断除我们的悭贪烦恼,这个烦恼是烦恼当中的根本。第二个意义就是“利他”,利益众生,其中最殊胜的是法供养。
14 普贤菩萨是修供养,供养跟布施没有两样,用心不一样。最极恭敬心,那个布施就叫供养。
15 不仅是对佛供养,对一切众生都是供养,这是平等法,这是普贤菩萨,广修供养!
16 有情的众生我们尽心尽力供养,无情也是尽心尽力供养。桌子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,是对它的供养、对它的礼敬;我们东西随便乱丢,这不行,这叫大不敬!
17 广修供养里面的意思很多,可是里头最重要的,是清凉大师在《华严经疏钞》里面给我们说的,“修法供养就是依教修行”,这叫真供养。
18 第四条是“忏悔业障”。什么是业障?贪嗔痴就是业障!我们一天到晚都在造作,善业起贪爱,恶业起嗔恚,无记业(非善非恶)起愚痴。
19 业障搞清楚了,我们的心清净,于一切境界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这是“慧”;于一切境界当中如如不动,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是“定”。有定有慧,业障就没有了。
20 以清净心念佛,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,这就是真正的消除业障,真正的忏悔业障。
21 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,都是忏悔业障。
22 第五愿是“随喜功德”。什么叫随喜?随是随缘,喜是法喜,唯有随缘才能得到法喜,才能增上戒定慧三学。
23 有心去做就不是随喜,有心去做,心就不清净;无意去做,心才清净,一切事顺其自然。
24 历代祖师时常教诫我们:随缘而不攀缘,好事不如没事,不跟人结冤仇。凡夫最大的业障是:妒忌心重,不懂得随喜功德。
25 随喜,是欢喜赞叹,功德与讲经说法的功德一样。看到别人做好事,我们随喜,欢喜赞叹,就是圆满功德。随喜功德与自己所修的功德,无二无别。
26 第六愿是“请转法轮”,意思就是请诸佛菩萨来教导我们破迷开悟。
27 佛法讲的“法轮”,是比喻永远不停地讲经说法、弘法利生。佛教我们,法轮的意思是:心要净、心要空;身要动,身要为一切众生服务,要能舍己为人。
28 拜佛是最好的练功,拜佛真正是“法轮常转”。
29 第七愿是“请佛住世”。众生根性都劣,哪有众生是听一次经、听一部经就开悟证果?绝大多数的人必须天天听、天天学,不断地薰习才能成就。
30 要想众生真正地成就,只有一个方法,请善知识长住我们这个地方,不要走,要请佛住世!
31 普贤十愿,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,从“礼敬诸佛”到“请佛住世”这七条,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。
32 回向里面第一个是“常随佛学”,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;“恒顺众生”,这是回向众生;“普皆回向”是回向实际,实际就是法界,就是真如本性。
33 把经典里面的教训统统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、生活行为,那我跟阿弥陀佛就没有两样,这叫做“常随佛学”。
34 应机说法,叫“恒顺众生”。佛法没有定法,永远是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。
35 佛教导我们恒顺众生,不是顺人情,而是恒顺众生的佛性;若恒顺众生的人情,就免不了要造业。
36 对于众生的善行、善事,决定随顺;随顺是理智的,不是感情的。对任何事情,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心里毫无成见。
37 念佛人所作所为,不违背经典,叫“普皆回向”。普皆回向,是把心量拓开。心量拓开,就可恢复自性。
38 “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”是普贤菩萨的心量。普贤菩萨,念念是尽虚空遍法界,念念为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。
39 念佛人要落实普贤十愿,才能往生净土。凡是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那些人,给诸位说,统统叫普贤菩萨。
40 《华严经》上说,普贤菩萨有三种:当位普贤,就是等觉菩萨;道后普贤,成了佛,倒驾慈航再退到菩萨位上;道前普贤,那就是从法云地一直到我们现在初发心。
41 普贤十大愿王,每一愿末后一句“无有疲厌”,无有疲厌,什么道理?无论从事哪一个工作,他都把工作做得非常圆满,乐在其中。那个乐是乐在为众生服务,不是为自己名闻利养。
42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统统在这里头。
43 我们对人合掌恭敬,这是“礼敬”;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“称赞”;把阿弥陀佛念给他听,是“供养”他,让他听到耳根里面,一历耳根永为道种;念阿弥陀佛又是“忏悔”自己业障。
44 你想想看,十大愿王愿愿都在这一句阿弥陀佛当中,这个不得了,这是超过了普贤行。
45 普贤十大愿王一条一条修,我们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十个大愿王的意思统统在其中,你想想看这个法门!
46 这个法门一句阿弥陀佛,十大愿王就圆满了,不可思议!
47 一句佛号不但圆满具足了普贤十大愿王,圆圆满满具足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。
48 念佛确实是“行超普贤,速登彼岸”!
南无阿弥陀佛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