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J 戒定慧 ~

1 佛陀云:佛在世间,以佛为师;佛不在时,以戒为师。

2 佛教给我们,“以戒为师,以苦为师”;师就是表率、模范的意思。佛虽不赞成修苦行,但是佛赞叹修苦行。人能够过清苦的生活,物欲的念头淡薄,断烦恼容易。

3 如果你贪图享受,你就没有能力克服五欲六尘,你的烦恼很难断;烦恼不断,你菩提心生不起来,念佛往生就有障碍。

4 因戒得定,戒的目的是要得定,定的目的是开智慧,智慧才是佛法修学真正的目标。

5 戒定慧,是亲证诸法实相的总纲领。

6 佛法的修学,从戒定慧下手,依教奉行,一定可以证得。

7 学佛从哪里学起?从戒定慧学起,这是最根本的法。

8 二六时中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统统是在修戒定慧。

9 《楞严》上说“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”。你不为境界所转,就能把境界转变成自己的戒定慧。

10 于一切法没有取舍,戒律成就了;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 ”,定慧成就了。

11 真实智慧,是从戒定慧中来;没有戒定慧三学,你决定被境界所转。

12 贪嗔痴是世间一切恶法的根源,所有一切毒恶都从它而生。佛在大小乘一切经论里面,多次劝导我们,要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;用戒定慧的方法,破贪嗔痴。

13 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嗔痴,自性戒定慧就现前。

14 “戒”是指修学的方法。读经是修行,是修一心不乱,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

15 戒律虽然那麽多,它的精神只有八个字,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

16 譬如念《阿弥陀经》,从头道尾一气呵成,念得字字分明、清清楚楚,这个里面决定不起一个念头,这是修戒定慧。

17 你在念经的时候,你心里面不会起妄想,不起恶念,就是“诸恶莫作”。

18 经是佛真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语,善中之善,度无量无边的众生,没有比这个更善,读经就是“众善奉行”。

19 诸恶莫作是小乘戒,众善奉行是大乘戒,“”具足了。

20 读诵的时候专心,专心就是“”成就了。

21 字字分明,一个字没念错,一句没念颠倒,“”成就了。

22 读经时不打妄想,不要求解义,这是修戒定慧,修根本智。

23 会听经的人,把一切妄念放下,静静地在听讲,也是在修戒定慧。

24 “都摄六根、净念相继”是戒律。

25 戒律,帮助你伏烦恼,帮助你得清净心,帮助你得定。

26 戒律是用来要求自己,而不是用来要求别人的

27 依照佛门的规矩,“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”,是“持戒”。

28 六根在六尘境界,不起心动念,是“”。

29 对外面的境界,明明了了,是“”。

30 “五戒”是论事不论心;“菩萨戒”是论心不论事。

31 只要把十善业道做好,五戒自然在其中。

32 戒,不着重形式,着重真正觉悟。

33 净土宗是用“持名念佛”的方法修“”。

34 时时刻刻不妄想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是“”。

35 传播媒介是大魔王,天天在搞是非,完全破坏戒定慧三学,完全破坏伦理道德。

36 不看报纸、不看杂志、不看电视、不听广播,你才能真正修定开慧。

37 若能外不着相、内不动心,就能因定开慧。

38 我们自己有没有戒定慧,莫问别人;别人有没有戒定慧,与我们不相干。

39 真正领悟如来真实义,就能修得戒定慧,这是真正的三宝加持。

40 对于一切人事物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戒定慧就圆满了!

41 死生大事,福不能救,要有定慧才能救。

42 句句佛号不但具足信愿行,而且具足戒定慧,这个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!

43 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勉励我们“以苦为师”。

44 生在末法时期,修道人一定要“以苦为师,以戒为师”。

45 修道人以苦为师,苦一点好!苦一点,对这世界没有留恋。

46 西方极乐世界只听说没见到,生活一舒适了,求生净土的意愿就不强。

47 修道人以苦为师,这样就对了。

48 生活清苦,念念心在道上,就会很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!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