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J 今人修学没有古人踏实 ~

1 佛法是师道,自古以来师道是非常尊严的,所谓“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”。学生亲近老师要求学,是学生来求学的。

2 古时候的老师教学,不像现在学校,现在学校有制度,每年招生。

3 古时候这些老师有道德、有学问,都非常清高,也非常谦虚,他怎么敢招生?招生那还得了,会被人笑话的,所谓师心自居,这太贡高我慢,所以决定没有招生。

4 我们看中国古时候跟佛门里面,没有见到招生这桩事情。那学生从哪里来?我们做弟子的有义务要介绍,介绍也不可以去拉人。

5 拉人,那对老师德行上来说,那是怎么说也说不过去的,所以用一种非常善巧方便赞叹老师的德行。

6 在佛门里面有许多赞颂,赞颂就像唱歌一样。我们唱出来,里面是颂扬老师的道德学问,让听的人听到之后心有所感,自自然然来请教,来问清楚。

7 他来问,我们才可以跟他讲,才可以为他介绍。绝对没有像现在拉信徒,没这个道理!所以是善巧方便这样的介绍。

8 另外一种方法,大众不知道佛法的好处,我们自己深得佛法利益的人,主动请。

9 佛在世的时候请佛、请佛的弟子到这一方来讲经说法。佛法里面说的讲经说法,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到这个地方来讲学、来教化众生,这是我们自己去请。

10 隆重的礼节,殷勤礼请。这个礼请礼节尊重,这一般社会大众看到,他感受不一样,他也会很尊重。所以现在这学校教育跟古时候不一样。

11 我这个年龄还念过几天旧私塾,时间很短,好像我只念两、三个月的样子,以后就离开家乡。学堂是在祠堂里面,请一位老先生在那里教几个学徒。

12 我们拜老师,我的父亲带我一道,先到礼堂,礼堂里面供奉的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牌位,我们要对孔老夫子行最敬礼。那个时候还三跪九叩首,我父亲在前面,我们在后面。

13 拜完孔老夫子之后,拜老师,家长对老师也是三跪九叩首。这样隆重的礼节,把自己小孩托付给老师,你想想看,老师受这样隆重的礼,他要不认真管教,他能对得起家长吗?这个不一样。

14 在台湾,早年台中莲社办了一个佛学研究班。这个班上收了八个学生,八个学生都是大学毕业的。

15 李老师也聘请了几位老师,我们是李老师的学生,老师要我们到里面去担任教席。我们是他的学生,家长不会行这个礼,李老师代表这八个学生的家长,给我们也是恭恭敬敬顶礼三拜。我们怎么能当得起?他说:“不行,一定要接受。”

16 这是礼不能废,礼要废了,教就断掉了。这样隆重的礼,我们对每个学生的教导也非常认真负责,否则的话,对不起李老师磕了三个头。这是尊师重道!

17 尊师重道,现在在佛门里面还能看到。佛门里头讲学、讲经还有一点礼节,其他地方看不到。尤其在美国,完全看不到。不能够尊师重道,讲到这个道学的传授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18 我们做佛弟子的,要做出一个好样子来给社会大众看,希望能够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,改善风俗。

19 如果要把这个道丧失掉了,人与禽兽无异!道是什么?人类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常道,平常的一个道理。这个道理是什么?在中国就是伦常,在佛法是五戒十善。

20 教育,中国自古的教育教什么?教你怎样做一个人。教你明白人与人的关系,父子的关系、夫妇的关系、兄弟的关系、君臣的关系(在现在就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)、朋友的关系,五伦。

21 五伦这个关系搞清楚、搞明白,一生能够遵守这个原则,这才像个人。人与禽兽差别,就是人明白这个关系,伦常的关系。这属于五伦。

22 “常”,常就是我们讲的道,常道,永远不能够变更的。儒家五常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《左传》里头说得好,“人弃常则妖兴”,人要是把伦常舍弃掉,这社会变成什么?妖魔鬼怪。

23 我们今天看这个社会,确实是妖魔鬼怪的社会!今天的社会动乱,大家都知道。不必微密观察,太明显了,家不像家,国不像国,再说得不好听,人不像人。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!

24 孔夫子教学这四科里面第一个是“德行”。从小培养伦常的概念。不但要培养你,而且要学习。所以中国古代的小学就是教你生活教育。

25 小学七岁跟老师读《礼记》,读“学记”、曲礼”。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,是能够敬重别人,这是礼的精神。所以礼叫曲礼,屈是委屈,自己要受一点委屈,要尊重别人,这是礼。

26 人人都自己可以受委屈,都能尊重别人,这个天下怎么不太平?这个社会怎么不会安定?效果是从这儿来的。他这个学会了之后,他就懂得怎样侍奉老师,如何尊重学长。他回家就懂得如何去侍奉父母,如何跟兄弟姐妹和睦忍让相处。

27 “学记”里面,儒家讲:七年小成,九年大成。所谓是“少成若天性”,从小教起,着重在品德生活教育,整个小学六、七年一直到十二岁都是着重在这个地方。

28 “文学”方面?那就是背诵经典,没有讲解的。所以老师只教句读。大概从七岁到十二岁,这四书五经,聪明一点的几乎全部都能够背诵,不讲解。这个教学法高明到极处。现在人不懂。

29 小朋友要没有约束给他,也会胡思乱想。今天讲的青少年问题,打开中国历史,自古至清朝没有听说有青少年问题的,现代才有这个问题。什么原因?教学有了大问题。

30 小朋友不约束他,他会胡思乱想。天天就是背书,天天要背书,他就没有功夫去打妄想。所以这一方面是教他对于典籍熟悉。实际上,另外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修定、修清净心。在佛门里面讲“根本智”。《般若经》上讲的“般若无知”,小学就是教他无知。他能过他天真烂漫的童年!

31 《四库》里面是经史子集。子书,子书是选读,历史,二十岁之前只能学这个,不可以学文学,诗词歌赋统统不可以学。因为诗词歌赋里面有很多是动感情的,而经史里面那都是智慧、是学问,在这个地方奠定根基。

32 从前中国教学没有中学,小学完成之后就进太学,太学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。太学里面教导,老师教学生,讲解。讲解,你看许许多多的老师,那个时候一个老师教学生人数都不多,十几、二十个人,带着学生游山玩水。

33 有事弟子服其劳,弟子给老师驾车,给老师准备酒菜。一路旅游一路玩,一路讲解。这几个月回来之后,这个课程就圆满了。所以读书真乐!老师讲解没有课本,学生听课也没有课本,给你说哪一本书第几页第几行,个个都知道。背熟了。

34 中国古时候这些书籍,说老实话也很科学。你去看看古书,古书这个刻板的印刷,每一面十行,每一行二十个字,里面没有空格。所以说到第几页第几行,不管哪一家刻的书,全国是统一的。说到第几页、第几行绝对不会错,人人都知道。

35 不像现在这个出版,这个页数、行数不统一,从前是统一的。你们看看我们楼上《四库全书》,你翻开看你就晓得,每一页行数、每一行字数,一定的。

36 到太学的时候就开讲,研究讨论,那在佛法讲那是求“后得智”。“后得智”是无所不知。所以第一个阶段是养清净心,清净心能生智慧,这古圣先贤的东西,他能理解,能够明了。

37 我们看中国的历史,十几、二十岁考中进士很多。进士就等于今天的高考,高考及格,分发到地方做官、做县市长的不少。你在中国历史上去看。在现在十几、二十岁的年轻人还不懂事,那个时候就做父母官。

38 为什么说那个时候人能,现在时候人不能?教学方法不一样。佛门同样一个道理,诸位看《高僧传》、看《居士传》,在家居士学佛的,二十到三十岁的时候,开悟的人不晓得有多少!

39 证果的人,我们在讲习上常常提到的六祖惠能大师,他是证果。他不仅是开悟,他确确实实明心见性,二十四岁!像他这样的年龄,开悟的不止六祖一个,永嘉也是廿几岁成就的;在家居士里面像彭际清居士也是二十多岁开悟的。

40 从前那个教学方法跟现在不一样,中国的确有许多好东西,可惜到民国建立之后,把这东西全部舍弃掉,这非常非常可惜!

41 佛门里面虽然保存一点,但是现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之后,中国的衰弱,一味去媚洋,总是认为外国的好,把中国自己的东西全部舍弃掉,你看今天中国人遭这样的大难!外国是不是真好?我们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,看了一看,也不见得真好。

42 细细比较,我们中国东西确确实实能够挽救这个世界,能够给世界真正带来幸福和平。外国人的长处是科技,科技达不到这个目标,科技发展到最后,只有整个世界同归于尽。到核子大战就同归于尽,这是他们文化发展到极处!

43 中国文化发展到极处是世界大同,不一样!这是我们用很客观的、很冷静的思考观察。外国有识之士也认为真正要想达到世界和平,还是中国孔孟之道跟大乘佛法。这个话是英国学者汤恩比说的,不是出于中国人说的,外国人说的!

44 他们外国人能见到,要想挽救这个世界,要用中国东西。我们今天迷失了,很可惜!佛法的教学随着西方教学法,我们也把自己的方法原则放弃掉。所以这一代学佛的人比起过去,这个过去要从清朝末叶以前,我们的成就可以说就谈不上。

45 清末民初以前,每一代确确实实有高僧大德。我们读他的书、看到他的著作,不是现在人能够学得出来。从哪里看?从他的作品上看。

46 现代人虽然也著作等身,那些著作你看一遍之后,就不想再看第二遍。而前人这些著作,你能够百读不厌,看了还想看,这里面价值就可想而知。为什么他的作品永远读不厌?他是从真实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。

47 今天东西为什么看一遍,不想看第二遍?他是常识里面写出来的。有些所谓是记问之学,这个地方抄一点,那个地方听一点,这样凑合起来的东西,不是从自己心性里头悟出来的,那个不一样。

48 也就是说,我们今人在修学上没有古人那么踏实,没有人家那么认真。人家确实从基础做起,我们今天把基础舍弃了!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