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D 大阿罗汉 ~

1 在《阿弥陀经》序分里面所列的有十六位尊者,这是大阿罗汉。经文里面写得明明白白,“皆是大阿罗汉”。大跟小,相差悬殊太大了。

2 一般讲阿罗汉是小乘阿罗汉,“大阿罗汉”意思就不一样。大阿罗汉有两种说法:一种是回小向大,回小向大也能称大阿罗汉,但是不是大阿罗汉的本意,大阿罗汉的本意指谁?是法云地的菩萨。法云地的菩萨,就是大乘阿罗汉。

3 阿罗汉,翻成中国意思是无学,他所学的东西学完,毕业了。所以,小乘四果称阿罗汉,四果毕业了,小乘法里头他统统学完,再没得学了。

4 大乘法里面,要到十地法云地的菩萨,大乘法学完了,称之为大阿罗汉。小乘阿罗汉只要断见思烦恼就行了,大乘阿罗汉差不多是无明都快断尽了。

5 大阿罗汉,跟小乘阿罗汉那是相差很大的距离。好像我们讲毕业,一个小学毕业,一个大学毕业,都是毕业了,可是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。

6 经上常讲“万法皆空”,我们初学的人一听都害怕了,空还得了!“万法皆空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!

7 像我们现在看电视,电视的萤幕本空,你们都相信,现在是不是空?还是空的,虽然现出画面,还是空的,这叫“本空义”。

8 我们的心性本空。虽然本空能现相,现出十法界依正庄严,就像电视萤光幕上现的相一样,虽现,但是是空的。本空,绝不丧失了它的本空,在此地是用这个来代表无相的实相。

9 实相之体,这一点要是真正在这里体会得到,我们会得很大的受用,常言说得好,看破放下了。为什么看不破?为什么放不下?就是不知道万法本来空寂,以为样样东西都是有,在这个里面分别、计较、执着,不肯放下,不知道是本来空的。

10 你看看菩萨在修行,修行到最高的位置,我们读《仁王经》就晓得,《仁王经》说道,法云地的菩萨。菩萨位次到了顶头,法云地就是大乘的阿罗汉。

11 法云地的菩萨,他证得什么境界?《仁王经》里面讲“五忍菩萨,寂灭忍”。他证得的境界清净寂灭,就是本空。大乘菩萨怎么能毕得了业?本空。《楞严经》上说得好,“圆满菩提,归无所得”,他毕业了。“归无所得”就是本来空。

12 小乘阿罗汉毕业是证得了“人我空”,晓得烦恼是空,见思烦恼本来空,他证得小乘罗汉。

13 大乘罗汉,是根本无明本来空。不但是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,无明烦恼也是本来空,所以才能证得大乘阿罗汉。

14 等觉菩萨中品寂灭忍,如来果地上是上品的寂灭忍,都是见到本来空。

15 在《阿弥陀经》这经里面称大阿罗汉,这个意思就很深,这些大阿罗汉示现的都是小乘阿罗汉的样子,实际上都是菩萨。

16 其中不但是菩萨,许多都是古佛再来,譬如舍利弗、目犍连、文殊,他们早都成佛了。

17 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这里示现佛教化众生,他们从佛的地位退下来,以释迦牟尼佛学生的身分出现在他面前,帮助他弘法利生。所谓是“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”,是这种情形。

18 佛在经上也说出来,文殊是七佛之师,早就成佛了,他的学生当中有七个成佛了。

19 舍利弗是东方青龙古佛再来的,都不是平常人,所以那是讲他的本。

20 我们现在只讲他迹相,好比唱戏一样,后台身分我们不管,只看他现在扮演什么角色。

21 他在释迦牟尼佛会上扮演一个小乘罗汉的角色,在舞台上表演,后台都是早成佛了。这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什么启示?就是今天我们所讲的“随喜功德”。

22 诸佛如来也能随喜别的佛的功德,这尊佛示现在这里教化众生,他来随喜。他怎么随喜?从佛位退下来做他的学生,来随喜,帮助佛教化。

23 佛是老师的地位,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。学生在老师面前只有请教,老师才会回答,学生不问,老师通常是不说的。

24 每一个法会都是有人来启请,启请的是什么人?都是大菩萨、古佛倒驾慈航故意来问的。这一问一答,在那里像唱双簧一样,我们在旁边一听开悟了,我们得利益了。

25 这些问题我们问得出来吗?问不出来。你见到佛只晓得磕头,什么话也说不出来,必须这些内行的人替我们代问。

26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,不管是什么人发愿弘法利生,我们也一样,都要尽心尽力去帮忙。

27 在《阿弥陀经》序分里面所列的十六位尊者,“皆是大阿罗汉。众所知识”这句经文是说明他们真正的地位。

28 他不是一个普通的普通人,都是“大阿罗汉”,着重在这个“大”。“大”是指大乘,大乘阿罗汉跟小乘阿罗汉差别就太大。

29 我们先来说说“阿罗汉”的意思,阿罗汉是印度话,梵语,它也含三个意思。

30 第一个意思是“应供”,意思是说他有资格、有道德,应当接受天人大众的供养,所以称为“应供”,这就是“乞士果”。

31 你看在修行因地上的时候,就是“乞士”。比丘,比丘是因。如果拿现在学校的制度来比喻,做学生,比丘就是学生,阿罗汉是学位,好像他得到学士学位,毕业了。

32 学士学位得到了,就好像是证阿罗汉。没有拿到这个学位之前就称比丘,那是学生,阿罗汉是个学位。

33 因地,就是“乞士”,自己修行成就了,就应当接受人天供养,为什么?他是人天真正的福田。众生要种福到哪里去种?供养佛、菩萨、阿罗汉,这就是种福,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。

34 现在佛不在世间了,菩萨也不在世间了,阿罗汉也不在世间了,到什么地方去修福?我们要想一想,为什么说供养佛、菩萨、阿罗汉叫修福?正是因为诸佛菩萨、阿罗汉在世间教化众生。

35 明白这个道理了,现前世间弘法利生的这些善知识,无论是在家、出家,你供养他、请他说法、请他教学,就是修福。

36 第二个意思叫“杀贼”。有些人不求甚解,“学佛的不是持戒?不杀生?怎么阿罗汉还要杀贼,开杀戒了”,这是个误会。此地的“贼”是指什么?指烦恼。

37 断烦恼是比喻“杀贼”,阿罗汉将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。烦恼有贼的意思。我们的智慧、功德不能够现前,就是被烦恼障碍了,所以把烦恼比作贼,断烦恼就好比是杀贼。因中持戒断恶修善,果中就是断一切烦恼,这是第二个意思。

38 第三个意思,“无生”。因中,这是在六道轮回里面有生有死,生死疲劳,轮回不断,到了阿罗汉就好了,从此以后,真正的证得了永生,没有生死轮回,“无生”。

39 真正地超越了三界六道,这就是“怖魔果”。所以阿罗汉有这三个意思,在小乘是最高的果位,所以也称之为“无学”,好比他所修学的东西都修满了,他毕业了。

40 《阿弥陀经》经上说,“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”。声闻就是阿罗汉,这是名字相同,实际上不相同。

41 西方极乐世界的阿罗汉,跟他方世界的小乘阿罗汉不同。为什么?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境界,小乘人不能够往生的。

42 为什么说是阿罗汉?这是说他在他方世界原本修的是小乘,小乘证得阿罗汉。阿罗汉要一发心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!

43 我们晓得阿罗汉是已经断见思烦恼,从断证上说,他与净土事一心不乱相等,因为事一心不乱也是断见思烦恼。

44 佛在经上讲见思烦恼断了是阿罗汉,阿罗汉的能力能知过去五百世、未来五百世。阿罗汉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。当然他的范围不大,可是就在我们的范围当中有阿罗汉。

45 阿罗汉这个范围,佛在经上通常讲一个小千世界。一个小千世界范围多大?以黄念祖老居士说法,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。一个小千世界是一千个银河系,阿罗汉能力能达得到;这一千个银河系里头的众生,起心动念阿罗汉知道。

46 一千个以外的,他就不见得知道,菩萨知道。到如来果地上,无所不知,为什么?我们那个念头动的思想波、心波已经遍法界。遍法界、遍虚空界,他怎么会不晓得!

47 这些阿罗汉如果根性钝的,他要是回小向大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他就生方便有余土。如果根性利的,他就生实报庄严土,所以称之为大阿罗汉。

48 大乘“无学位”是十地菩萨,法云地的菩萨,这是大乘的无学位。《阿弥陀经》里的“大阿罗汉”都是法身大士倒驾慈航来示现的,正是所谓“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”。这是众生有福报,能感应这么多佛与大菩萨来示现。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