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B 闭关 ~

1 我们在《高僧传》里面看到,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,一生曾经三次见到极乐世界。

2 远公大师说,他所见到的极乐世界跟经典上所讲的一模一样,那是他活着见到的。人家为什么见到,我今天把这个道理告诉你:心清净、心定。

3 大师选择庐山,在那个地方建一个小道场,就是东林念佛堂。他在那个道场三十年没有离开,他老人家一生行谊等于闭关一样。

4 大师他老人家认真好学,修学不疲不厌,这是真正的善知识,这是念佛人的好榜样。

5 当时跟大师他老人家在一起念佛的人,一共一百二十三个人,个个往生,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殊胜的一页。

6 诸位要晓得,世出世间求学,那求道的更不必讲了,第一要紧的条件就是亲近善知识,就是要一个好老师。你学佛、学道真正能遇到一位好老师,你就决定成就了。

7 在今天,真正好老师到哪里去找?找不到。这桩事情是可遇不可求,到哪里去找?愈是好老师愈是谦虚,你去问他,他说:“我什么都不晓得,我无知,我也无能。”

8 愈是那些邪师,愈是标榜:“我有学问、有道德,我什么都能。”他是搞这一套的。

9 今天哪个是真正善知识,哪个是冒充善知识,哪个是邪知识,你有能力辨别吗?没有能力辨别,就非常危险,这是在今日之下的难处。

10 在过去还有一个标准,那就是真正闭关的,住茅蓬的,那都是真正善知识。因为如果他自己不是真正大彻大悟,他没有资格闭关,没有资格住山,他要到处去参学。

11 闭关住山是自己参学已经圆满了,好像做学问一样,他已经圆满了,已经毕业了,已经没有东西再学了,这个时候才有资格闭关,才有资格住山。

12 现在不行了,现在学道的头发一剃,马上就闭关去了。闭到关里头去,那不就是叫闭门造车?你们想想对不对,那怎么能有成就?

13 从前闭关叫养道,现在闭了关叫学道。学要到外面去学,跟老师学,跟同学学。

14 今天连善知识的标准都没有了,我们到哪里去找去?我常常勉励同修,今天找善知识,只有找古人是比较可靠。

15 譬如我们今天念《阿弥陀经》,找哪个人来给我们讲《阿弥陀经》?我们找蕅益大师,以蕅益大师作我们的老师。我们读《弥陀经疏钞》,我们以莲池大师作我们的老师。我们为古人的私淑弟子,这是不得已,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求古人。

16 今天我们不认识善知识,我们不知道他是真的、是假的。遇到真的没问题,万一遇到假的,我这一生不就空过了?这一生又空过了,这太可惜!所以只好找古人。

17 在从前实在讲,学佛,我们找到一个善知识,标准的善知识好找,现在找不到了。

18 从前人都谦虚,都说自己不行,自己不如那些法师;现在人不是,“我行,那些法师都不如我”,现在变成这个样!每个人都说自己行,结果我们搞得没法子,不知道哪个是真正善知识。

19 在过去,凡是闭关的,或者是住山的、住茅蓬,不下山的,这个人决定是善知识。你去参访,去向他请教,决定不会错。为什么?他自己修学要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,他不能住山,不能闭关。

20 为什么不能闭关,不能住山?他要去学,去参学。换句话说,他有资格宣布闭关、住山,这个意思就是告诉你,我所学的都毕业了,都学完了,没有地方再学了,这个人是善知识。

21 我有问题去请教他,他要答不出来,你就把他关门打开,“不要闭了,跟我一道去参学去”。他还要去当学生去,没有资格当老师。从前是这样的。

22 他学成之后,当然是要弘法利生。以前的善知识不宣传的,弘法利生没有缘分,没有缘分,没有人知道他,那怎么办?只好闭关,是这个样子闭关的。

23 闭关的人,就是修行真正有成就的人。没有成就,像古人所讲的,“赵州八十犹行脚”,禅宗的大德赵州和尚,八十岁还要到外面去参学,还要去参访。为什么?自己没觉悟、没开悟、没有见性。

24 八十岁了,难道不想舒服舒服,闭闭关住住茅蓬,清净清净,那不是很自在吗?自己没有成就,没有成就,就得要到处去参访,到处去向善知识请教。

25 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他到普贤菩萨那里毕了业,以后不要再参学了,他可以闭关,可以去住山,他没有事了。

26 所以,从前我们找善知识有个标准,现在没有标准,现在到哪去找去,这是个很麻烦的事情。没有标准,我们学习就非常非常地困难。

27 古人参学有参学的标准,有参学的资格。现在人一出家,头一剃,就准备去参学,这成什么话?没法子!还有像闭关,这闭关更不得了!

28 这个闭关,住茅蓬,我那个时候也是不知道这些事情。我一出家之后,就有一个机缘,有一个居士他有一个小房子可以当茅蓬去住,他要叫我去住。环境非常清静,的确是好。

29 我到台中给老师一报告,老师把我骂了一顿,说我不够资格,我才恍然大悟。他说什么人闭关?什么人住茅蓬?明心见性!

30 世出世间法一切通达了,就是参学圆满了,智慧圆满,这种人才有资格住茅蓬,有资格闭关。

31 明心见性了,他本来在这个时候是要弘法利生的,可是他没有法缘。自己德学成就了,总不能到处宣扬:“我要给你讲经说法”。这不可以,说不出口的。

32 没有人认识,那怎么办?就闭关。所以从前参学,参访善知识,什么人是善知识?闭关的高人。打听这个地方有人闭关,去找他,你有任何问题去求教他,他能帮你解答,能够帮你开悟,他是一切通达的。

33 如果你一问,问他不通,你可以把他关门打开,跟我一道去参学去,你还不够资格闭关

34 真正善知识就是闭关的人,住茅蓬的人,那是真正成就的人,不必再去参学了。所以李老师给我讲,他说:“你凭什么?

35 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到外面参学,难道他不晓得住个茅蓬舒服舒服的,养尊处优,还要到外面去参访。为什么?自己没有明心见性,还是要去参访。

36 住茅蓬闭关,这是参访圆满,一切成就了,住在山上,等待龙天拥护,他在那里等待,他是属于加行,百尺竿头更进一步,是用这个功夫。

37 哪里是一出家就可以闭关住茅蓬,没有这个道理。古时候没有,现在很多,到处都看到。这个没有法子!

38 从前我们还晓得善知识还有个标准,哪个地方闭关住茅蓬的,那就是高人。现在标准没有了,高人也住茅蓬,低人也住茅蓬,你没有法子辨别,很苦很苦!现在真正高明人找不到了。

39 东晋以来,远公大师在庐山启建莲社,提倡念佛法门。他老人家一生行谊等于闭关一样,他自己如是,凡是参加念佛堂的无不如是。

40 莲社那个地方有个小溪叫虎溪,他们活动范围不超过这个小溪。“虎溪三笑”是历史上流传的一段佳话,修净土的都知道,这是我们净土宗初祖远公大师的故事。

41 远公在卢山建的念佛堂,东林念佛堂,虎溪为界。客人来的时候,他也招待,但送客不过虎溪,不过界线。

42 这一天,陶渊明与一位道士到庐山拜访远公大师。这三个人是儒释道,一点界限都没有

43 他们三人一路说着话,一路散步,不知不觉过了虎溪。大师从来没有越过虎溪一步,就是那么一次。

44 人家那个心多清净,不乱跑。不但没有修成时不敢乱跑,修成之后也是如如不动,守住一个道场,一生就在那个地方!

45 远公大师不但自己成就,也成就了大众。当年莲社一百二十多人,个个成就,个个往生。

46 在中国历史上,无论是哪一个道场,没有成就这么多人的,我们只看到远公大师这个道场,一百多人个个往生。

47 莲社里那些后往生的人,临命终时不但看到西方三圣,还看到他们自己的同修跟着佛一同来接引。

48 在禅宗里面,六祖大师道场成就的一共四十三个人,比起远公大师那个成就的一半还不到。读这些历史,对我们来讲有很大的启发作用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