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X 享乐 ~
1 佛陀在《戒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佛不在世的时候是“以戒为师”、“以苦为师”。为什么?苦能够时时提醒我们自己的警觉,一享受就迷惑颠倒了。
2 佛法,特别是大乘佛法,不赞成无益的苦行,可是对我们修学有利益的苦行,佛还是赞叹。
3 苦行确实能够提醒自己的警觉,对娑婆世界没有留恋。人一享乐,对这个世界就留恋。特别是修净土法门,留恋这个世界如何能往生?
4 要知道世间太苦,这个世间,希望享受、享乐,这都是假的,纵然你今天得到一切的荣华富贵,人生太短暂了,石火电光,转眼就空了。
5 何况在享福里面,免不了造罪业,往往造的罪业比贫穷、清寒的人要广得多,所以要知道修福。
6 佛是赞叹苦行,并不是要求大家都过很苦的日子,不是的。佛法标榜离苦得乐,怎么会教人过苦日子?是叫你生活得很幸福、很快乐。
7 佛经教给我们,佛是不赞成无益的苦行。这种苦行对你没有利益,那是错误的;如果这个苦行对自己有利益,佛赞叹。什么是利益?断贪嗔痴。
8 这种苦行确实能够帮助你断贪嗔痴,帮助你远离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个苦行佛赞叹。
9 那么是不是永远这样苦下去?不是,苦行往往是初学的一个阶段,到你心地真正清净,你可以享受,你可以享乐。虽享乐,心里头不染着,你就有资格享乐。
10 如果享乐里面心里头染着,起了贪爱,你就没有资格享乐。为什么?那个享乐,将来要堕饿鬼道。现在是很乐,将来就不乐;现在乐的时间很短,将来苦的时间很长。
11 佛法要求的是永远的快乐,真正的快乐,它求的是这个;不是短暂、不是一时。所以短暂苦行,我们在这儿锻炼,把贪嗔痴断掉,然后享受快乐。
12 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华藏世界,《阿弥陀经》里面讲的极乐世界,那个地方人的生活环境殊胜到极处,美妙到极处。每个人生活在那个环境里面,都能保持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这种人是有资格享受。那才真正是佛法所说的目标!
13 离苦得乐,这是世间人很难体会,也很难了解的。
14 佛法的教学宗旨,是教我们离苦得乐,苦、乐两个字认识的人不多,一般人认为每天有五欲六尘享受,这叫乐;如果没有五欲六尘享受,这就不乐。这是凡夫错误的思想,不是圣贤人的见解。
15 圣贤人看得清楚,你现在每天受五欲六尘这一种快乐,你能够享受几天?你这个乐享受完了怎么办?这个乐享受完了就堕到三途里受苦,这乐是假的不是真的。
16 你在世间的寿命很短促,你享福能够享几天?一年三百六十日,算你活上一百年也不过是三万六千日。一定要觉悟!
17 三万六千日,除了每天睡觉去了八个钟点,三分之一去掉了;再你要吃饭,你要工作,又去掉三分之一;留下来真正能享乐的时间,太少太少了。你要想得这个享受,遭将来长劫的轮回苦报,得不偿失!
18 这一点五欲六尘的受用,你要付出多少代价?凡是头脑清楚一点的人,仔细去算算这个帐,绝不干这个傻事情。
19 佛教给我们要有警惕的心,每一天三餐能吃得饱,衣服能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,足矣!不要过分享受。
20 过分享受容易懈怠、容易堕落,这是诸佛菩萨给我们的忠告,我们要记住!仔细想想,愈想愈有道理。
21 我们有多余的福报,布施给一切众生,与一切众生共享,这是真正的乐事,这是佛菩萨的行持。唯有佛菩萨能与一切众生共同享乐,所以有福大家享。
22 自己受用跟大家要平等,绝不超越,这样才好。永远保持高度的警觉心,求出离心,你的烦恼自然轻,智慧自然增长,对于出离、往生,你也真正有把握。
23 如果我们自己享乐,别人有损失,你的快乐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,这个错了。
24 对世间五欲六尘的欲望,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,这是“情欲”两个字所包括的。自己要限制自己,生活可以过得去就好了,不可以过分地贪图享受。
25 世间人追求享受,我们冷眼旁观,实际上他付出的代价太多,真的是得不偿失!过去生中所修的福报,这一生中修的福报,很快地享尽;享尽之后,不但来生没福,这一生的晚年都没福,这个我们看到太多了。
26 尤其是外国人,中国人还有个老观念,晓得防老,外国人好像没想到这个问题,到老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问题,来不及了,福享尽了。中国人有时候还会留一点,顾到晚年。所以,对自己的享受一定要克制。
27 佛教我们“以苦为师”,吃饭不要吃饱,穿衣服不要穿暖,睡觉不要睡得太安稳,时时刻刻警觉自己,提高警觉心。
28 样样都很舒服,这就产生贪爱。贪图一切的享受,贪图名闻利养,结果是苦上加苦。自己以为是在享乐、是在享受,不晓得这是苦上加苦。
29 他当时的享受是在麻醉,麻醉完之后,那个痛苦不堪设想,我们看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如此;所以古人讲,贪图物质享受是麻木不仁。能够早年警觉的,晚年还有点福报;早年迷惑颠倒的,晚年苦不堪言。
30 我们凡夫修行,为什么不能成就?贪图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的享受。所以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,多半示现苦行。
31 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样子,给我们示现三衣一钵,一切随缘,决没有攀缘。托钵,给什么吃什么,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。为什么这样示现?告诉我们不会退转。
32 凡夫贪心太重,所以佛要如是地示现,那是《楞严》上讲的“随心应量”。随机说法,随机示现,让我们看到这个样子觉悟到,为什么我们会退转?享乐。
33 诸位要知道,我们在六道轮回修行,现前这个阶段决定不能享受,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才有把握;贪图世间的享受,往生就没有把握。
34 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,他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?你细细想想,贪图这个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,这就是我们退转的原因,第一个因素;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,不知道事实真相。
35 我们现在所谓的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,这是种种乐受。我们仔细地思惟观察,古时候这两种文明的享受,确实是人生的乐趣。
36 我们在古籍里面读到,古人生活在大自然之中,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,那是令人非常羡慕的农村生活,那是一种大自然的乐趣,是真正的享受。
37 今天科技的文明,固然带给我们一些便利,资讯的便利、交通的便利,物质生活上比过去是进步,这是不是一种乐受?现在大家都以为这是享受,享受科技物质文明的乐受。
38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、真正觉悟的人,他知道这不是一种乐受,这是真正的苦受。为什么?地球的资源是有限度的,浪费资源、过分地享受资源,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。
39 过分地享受资源,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害。地球上臭氧层破坏了,现在破坏的面积愈来愈大,对于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有着生命的威胁,有许多生物可能在这个地球上消失,这是大家要知道的。
40 光化的染污、铅毒的染污,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,试问乐在哪里?这种享乐,要用现代的比喻来说,正是吸毒、打吗啡这种乐。
41 古人那一种幽静的生活,徜徉于山水之间,享受大自然之美,现代人不但不能够享受到,实在讲,他们在意识形态里面,根本没有这个念头。
42 归根结底说起来,还是一个教育的问题。现在人无知,不能怪他,没人教他。古人的这些典籍,现在人也不愿意学习,认为那是过时,那已经是落伍了。
43 学佛的同修里面,还有少数认真学习的,他们不是到佛门里面来消遣的。说实在话,到佛门来消遣的人多,真正学佛的人不多。
44 什么是真正学佛的人?信其道,解其理,依教奉行,这才是真正学佛的人。
45 社会上一些迷信的,到佛菩萨面前求升官、求发财,求满足他一切享受的愿望,这种人不是真正学佛,而这一类人在佛门里占的人数不少,他哪里懂得乐趣?
46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,世间人所享受的种种乐,实际上就是造业。这个乐是麻醉,我们要舍弃,要认识清楚。
47 清净、平等、觉悟,那才是真正的乐。没有高度的智慧、没有高度的文化,你觉察不到,你也体会不到。因为你从来没有接触过,从来没有思惟过,你每天生活在妄想分别执着里面,满足个人的欲望,以此为乐。
48 真正的大乐,跟你的心念是成正比例的。心愈清净、愈真诚、愈慈悲,乐在其中。心是虚妄的、虚伪的,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,诸位想想,这个人纵有地位、纵有福报,只是造业而已,乐在哪里?
南无阿弥陀佛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