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Y 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 ~

1 欲望是没有止尽的,欲望愈多,你的生活就愈苦,所谓是“欲海难填,回头是岸”。

2 因此,佛教给我们对于欲望,无论是物质上的生活,精神的生活,财富、眷属、权位,一定要“知足”。

3 出家修道的人,物质生活更简单,所谓是“三衣一钵”,当然这是说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,那个时候的社会型态。

4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,只要我们衣服够了,能穿得暖,能够吃得饱,有个小房屋能够遮蔽风雨,这就足够了。

5 满足了就自在了,才真正能做到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。人懂得知足,心开意解,真正离苦得乐,他怎么不自在?

6 懂得知足,才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,才不会崇尚虚华心。

7 物质生活要简单,精神生活上也不能多求,也要知足。世出世间的学问没有止尽,一味去追求也增加精神上的负担,所以佛教给我们修定,要定在“一”。

8 一门深入,一生读一部经,学一个法门,一心持名,这就是于法门知足,精神生活知足。

9 也许有些同修听到,说:“这样岂不是很枯燥无味?”

10 其实他错了,真正在一门上定下来了,就能开智慧;智慧一开,实在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。

11 般若经上讲“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”,所以一门就是求无知,无知而后才能无所不知。

12 “欲”决定不能多,多一定是障碍自己的真如本性,障碍自己的清净心。所以佛教给我们知足,一切都要知足。

13 欲望要知足,这个心也要知足,心是讲精神,所谓心安理得,这个非常地重要!

14 心要是知足,心就定了。欲要是知足就无求,所谓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。

15 我们学佛,最要紧的,要勤俭,要勤奋,要节俭。

16 生活清苦一点好,清苦的生活过习惯了,这个心是定的,在物质生活上绝不奢求。

17 生活愈简单,心就愈清净,道业才能够增长。因为我们愈简单,我们所求的很少;换句话说,很容易得到。

18 真正修行人,他一定是清心寡欲。欲望少,需要就少,所以他生活简单,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。

19 我们的心果然做到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,心就定了,知足常乐,对于现实的生活满足,满足就快乐。

20 有人说:“这样子未免太消极,这个社会怎么可能进步?”

21 决定不消极,也决定不会防碍社会的进步,社会是更进步,人生更美满,为什么?在这时候真正知道替众生服务。

22 佛在经上讲,菩萨修行唯一的善根是精进。试问哪个菩萨是消极的?哪个佛陀是消极的?我们没见过,甚至连消极的阿罗汉也找不到。

23 人天里面消极的,那真正是可以找到;声闻、缘觉、诸佛菩萨找不到,都是积极发心为一切众生服务的。

24 我们要认真地修福,不要享福。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,要把一切众缘放下,万缘自舍,除非你不一心,一心当然就舍掉了。

25 心里有牵挂,心里有妄念,就不是一心持名。

26 一心持名里头决定没有一个妄念,没有一丝毫牵挂,你这个布施波罗蜜就圆满,就是修布施心。

27 一心持名,三业自然清净,那就是持戒波罗蜜

28 一心持名,你决定不会与人家相争,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,那就是忍辱波罗蜜

29 念念相续,就是精进波罗蜜

30 心里有牵挂,没放下,这是大障碍。

31 我们学佛的人,要学佛菩萨,所作所为都要利益一切众生。我们全心全力在行善,但是行善要“三轮体空”,这就对了。

32 轮是比喻,能施、受施、以及所施之物,这叫三轮。布施之后心里干干净净,也不想我,也不想我送的东西,也不想对方那个人,这就叫三轮体空。

33 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名,要有所求,这就坏了,那个就是很大的错误。

34 为善不要出名,出了名那就有嫉妒障碍,甚至还有陷害,麻烦就来了!

35 你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传记,佛陀在世的时候,提婆达多对释迦牟尼佛就不服气,用尽了心思想谋害释迦牟尼佛,自己取而代之。

36 在我们中国最明显的,诸位都看过《六祖坛经》,那个时候人心可以说还相当淳厚,五祖将衣钵传给惠能大师,不服气的人很多。

37 不少人出去到处去找,想把衣钵再夺回来,其中有不仅是要把衣钵夺回来的,还有想要把惠能杀掉的!这是唐朝时候。

38 这个社会嫉妒障碍争名夺利,在所不免。我们是什么人?没有智慧,没有福德,你要跟这些人争,那叫自找苦吃。

39 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,一切退一步,与人无争,于事无求,你这一生就非常幸福了。

40 他要的,我不要,我要的,他不要,这就没事了。

41 我要什么?我要老实念佛,一天到晚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这他不要。

42 他要的是名闻利养,他要的是贪嗔痴慢,这些我们都不要。名闻利养是轮回心,贪嗔痴慢是轮回心,我们学佛人知道,轮回心要不放下,出不了离六道轮回!

43 名闻利养是污染,贪嗔痴慢是污染,把这些污染统统远离,我们的心就清净了。

44 我们一天到晚老实念佛,这才能保全自己的清净心;自己一生安安稳稳,道业才能够成就。

45 世间人所争的,我们知道,都不是真实的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

46 老实念佛,是决定能得真实的利益,这个是不可以不知道!

47 经论里面给我们所讲的,是教我们看破。什么叫修行?放下就是修行,放下就是功夫。

48 在这个世间,决定要遵守“与人无争,于世无求”。身心清净,一丝不挂,这样念佛没有不成功的!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