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W 我学佛的因缘 ~
1 我学佛的因缘,实在讲是很殊胜!我接触佛法大概一个月,我认识了章嘉大师。
2 我第一天去见他,就向他老人家请教。我说:“我现在知道佛法的好处,我很想修学。有没有很快速的方法,让我一下就得到。”
3 那个时候我年轻,我记得好像只有二十六岁的时候,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。他老人家听了我这个话之后,就好像入了定一样,他入定眼睛不是闭着的,他是睁开的。他眼睛看着我,看了半个钟点,一句话都不说。
4 于是他看我,我也看他,我们就在他的小客厅里面,就这么看了半个钟点。以后我就晓得,那是高级的教学法,那是真实的传道。为什么?必须使你整个身心都定下来,叫你精神意志完全集中,然后再告诉你。这一句话千斤之力,会产生效果。
5 我们去拜访别的善知识,请教他一个问题。他滔滔不绝说了几十分钟,我们出来之后,不晓得他说些什么。所以章嘉活佛实在是了不起!
6 看了半个钟点之后,他才开口,他说话很慢,说了一个字“有”。“有”以后,他又不说话了。但是这一次就没有那么长了,大概等了有三、四分钟的样子,跟我讲六个字。“看得破,放得下”,这是他传授给我的。
7 我没有定功,我请教他:“从哪里下手?”他又看了我大概总有十五分钟,没有上次那么长,至少有十五分钟,说了两个字“布施”。
8 我第一次跟他见面,大概一个多小时,他就讲这么几句话,印象深刻,永远不会忘记。所以要晓得大善知识传法,言简意赅,一个字都不罗嗦。
9 我告辞的时候,老人家非常慈悲,送我到大门口,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:“我今天教你六个字,你好好地去做六年。”就很奇怪,我真的就依教奉行,我就做六年。
10 六年,就有预感,这就是出家的因缘成熟了。六年,老师父教我布施,我布施得干干净净,只剩一床铺盖,两套换洗衣服,什么都没有了。全都布施光了,所以出家的因缘成熟了。
11 在出家前一个月,我就有预感。那时侯我在台中,我告诉我们同学,我说:“我大概在台中,顶多不会超过半年,我有预感。”
12 同修们也很奇怪,说:“那你到哪里去?”我说:“我可能出家的因缘成熟了。”不到一个月,这个机缘就来了。
13 我最初学佛,是当年台湾大学方东美先生介绍的。我跟他老人家学哲学,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。哲学概论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,拿这个来作总结。
14 他告诉我:“佛经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,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”我是被他这两句话打动了,掉过头来,跑寺庙去找佛经来看。
15 在这之前,我认为佛教是迷信,认为佛教是多神教、泛神教、低级的宗教,远远比不上基督教。这个错误的观念被方老师纠正过来,才晓得佛教里头有宝贝,有真东西。
16 但是那个时候因为受到方先生的影响,我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看,于是看到《阿弥陀经》这类经典,这是迷信,这个不是哲学。看到《地藏经》决定不能相信,不能接受的。
17 我看什么?性、相两宗,看般若、看法相唯识。我对于净土有偏见。这样过了好几年,对于佛教有了信心了,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。
18 我是一个人在台湾,没有任何累赘。我就想,这门东西没有人搞;没有人搞的,我就应当要来搞,所以就发了这个愿。
19 最初,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亲近忏云法师。我在忏云法师的茅篷里面住了半年,他是念佛修净土的。他给我看《印光大师文钞》,又给我看蕅益大师的《弥陀经要解》、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。
20 我在山上仔细读这些经纶,对于净土不排斥了。从前是排斥,这进了一大步,不排斥了。但是叫我学这个,我不甘心!佛教千经万论,那么多好东西,叫我统统舍掉,来搞这个,好像做不到。
21 以后离开忏云法师的茅篷,到台中亲近李炳老,正好遇到李老师在台中开了一个小班,教人讲经。他劝我参加这个班,学讲经。这是我没想到的,我原来只是学佛去听经,没有想去学讲经,结果遇到这个班,我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。
22 讲经是难事,我怎么行?我哪有这个条件?李老师说:“好吧!你跟我去看看。”他们班上上课叫我去参观。那好,我就跟他老人家去了。结果上了一堂课之后,下了课我就跟老师说,我愿意参加这个班。
23 我一看里面那些人,年龄三分之二都比我大,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是小学程度,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林看治。林看治那一年是六十岁,小学毕业。我一看到他都能学,那我没有问题!比别人不如,比他我还强一点,于是就参加这个班。我学讲经是这么一个因缘。
24 李老师在两年的时间,教了二十几个学生,个个会上台,个个都能讲。讲经并不难,要讲得好,那就难了。这个经典深广是无有边际的,老师那个时候教我一个原则:求感应。
25 他那个时候教人是因人施教,每一个人教的都不一样,他教给我四个字“至诚感通”。他说:“你要把经讲得好,真正能够自利利他,你永远遵守这一句话,那就是求感应。”
26 我们上台哪里会讲经,佛的意思我们怎么会懂。开经偈上讲“愿解如来真实义”,我们连一个普通人的意思都不解,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。那怎么办?求感应,这才通。要通达,要求感应,求佛菩萨加持;除这一法,没有第二法。
27 怎样求佛菩萨加持?至诚。真诚到极处,决定没有一丝毫自私的念头。换句话说,名闻利养要舍得干干净净。“我弘法完全是利益众生,希望把佛法讲清楚、讲明白,介绍给大家,与自己丝毫关联都没有”,你要用这样的心才会有感应,这是他教给我的秘诀。
28 我这一生,从出来讲经到现在,已经四十八年了,没有中断过,守住老师这一句教训。所以我在任何地方讲经,没有做过宣传的。希望同修们要记住,不要做宣传。
29 为什么不要做宣传?我是凡夫,我讲得不好,宣传拉了这些人来了,听了不满意,我有罪过!我在那里讲,你自己来的,你听得不好,你自己来的,我没有请你来,这个不要紧。不能做宣传,连这些都是老师教的,都是李老师教给我的。
30 有同修听我讲经,他听了很欢喜,他去邀集他的朋友,这个行。决不可以在外面贴广告,登报纸更要不得。还有的登上照片,那简直是明星了,那不成话!实在讲,太难看了,那个要不得!所以这些我们都应该要守本分。
31 学佛的存心,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我们用这个心,对一切人、对一切物,没有分别,怨亲平等。修什么?就修这个。这就是学佛!在方法手段上,就是看破放下,我们自己受用上,这一生的享受,就是自在,就是随缘。
32 念佛求生净土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!所以我们看穿了,所有一切境界相,刹那生灭,了不可得,在里面决定不要再去争了,不要再去分别,不要再去执着。什么样的人,什么样的境界现前都好,用一个真诚心来接待。
33 众生他们怎么做,那是他的事情。我们劝告他,他觉悟了,他回头了,他的缘成熟了,很好!他不肯接受,不肯照作,也很好。“一历耳根,永为道种”,这就是普度群机。
34 根熟的,他回头,他这一生能成就;没熟的,帮助他成熟;没有善根的,给他种善根。这就是所谓的“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”,我们的心是清净平等,就像佛在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“度无量无边众生,而实无众生得度者”。
35 心里面若无其事,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这就是方先生所讲的“人生最高的享受”!人生最高的享受,你心里没有事,没有忧虑,没有牵挂,没有烦恼,这是真实的享受。
36 绝对不是你多富有,你有多少财富,你有多少房地产,你家里有多少部汽车,一天到晚在烦恼。那个活得好可怜,活得好辛苦,那个不自在,那不是幸福。
37 有同修来问我,这个修行成佛是不是一定要出家?我说不一定要出家。出家是一个行业,那是无量行业当中的一个行业。这一个行业是干什么的?续佛慧命的行业。出家人是专门干这个的,就好像世间里面的师范,出家当老师,选择这个行业。
38 很多人问我,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?我说世间许多行业,你们都肯干,这个行业你们不肯干。你不肯干,逼着我非干不可了。你要干,我就不干了。
39 我初学佛的时候,我是不肯念佛的。我喜欢经教,那就从这下手。李老师指定一部经,决定不可以看第二部经。你要看第二部经,他就不教你了。你做他的学生,就要听他的话。那只好听他的话,他教的方法,就是那三个猴子,他就用那个原则。
40 除这一本经之外,什么都不准看,眼睛把你封住了;除了听他讲经之外,任何法师大德讲经,一律不准听,耳朵给你塞起来;他不问你,你也不能说,嘴巴也封起来了。就是那三个猴子的方法。
41 我们当初跟李老师学的时候,觉得李老师很跋扈,很专制,目空一切,瞧不起人。心里有这个想法,但是不敢说出来。后来还是跟他学,他教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怎么做。做到三个月,我们就佩服了。老师的方法是好,好在哪里?我们烦恼少了,妄想少了,智慧开了。
42 什么叫智慧开?从前看东西看不懂,现在看了会懂。从前听话,听不清楚,现在听得清楚。听懂他是什么意思,这就是烦恼轻,智慧长。原来有这个好处,这才真正地佩服,老师的方法真好! 不到半年,效果就非常明显。
43 李老师告诉我,要我遵守五年,就是五年守他的原则。我自动发心增加五年,我守他这个原则十年。你要问,他用什么方法?就是这三个猴子的方法。他叫你什么都不要听、不要看、不要说,心定下来,经教一门深入,学一样东西。
44 一样东西学不好,不可以学第二样东西。那个“好”的标准,要他审定。我们自己以为好,不行,要他说可以,才行。他要不开口,那就没有法子,只好还是钉住一门。
45 像这样的老师,像我这样的学生,没有了。能够这样听老师的话学生,没有了。这个“师资道合”非常不容易,我们找老师,实在讲可遇不可求。老师找学生,那比学生找老师更难!
46 我离开老师之后,特别是在海外弘法这么多年,李老师在的时候,每一次回台湾,我一定到台中看他。他要问问我,外面的情形。我每一次向他老人家提供一点意见,我说:“你的学生在海外弘法就是我一个人,很孤单!您能不能多教几个人?”他每次笑笑点点头。
47 大概我这个话前后问了六、七次,问得他不耐烦了。他说:“好,你替我找一个来。”我以后再也不说话了。
48 我到哪里去找呢?我找不到一个百分之百听话的,找不到。所以从此以后我不敢讲话了,我知道这样的学生找不到了!
南无阿弥陀佛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