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G 观照 ~
1 “观”是不用分别执着,就是没有经过分别,没有经过思惟想像的,我们眼看外面境界,耳听音声,这叫观。“照”是照见了,是明了的意思。
2 用心如镜,外面境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“观照”。
3 用根就是照见,《心经》里面讲的“照见五蕴皆空”。
4 他是用观照,观照功夫深了就照住;照住就得定,心地就清净;功夫再往上提升就照见。
5 用见性见是照见,用闻性闻也叫照见,照见是真知。
6 这三层功夫,念佛人讲功夫成片、事一心不乱、理一心不乱。
7 功夫成片就是观照。
8 事一心不乱就是照住。
9 理一心不乱就是照见。
10 观照是伏烦恼,没有断烦恼。
11 照住是断烦恼,见思烦恼断了。
12 照见就是明心见性,无明烦恼破了一分。
13 六祖说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。观照就是知道真心无念,本性无念。
14 息掉一切妄念,你的真心本性就现前。
15 心里有妄念就读经,读经妄念就没有了。
16 经念得很熟,在日常生活当中,碰到事情来的时候马上想到,佛在经上怎么教我的,我应该要用什么态度去做,这叫观照功夫。
17 常常想到佛怎样教导我们,我们就知道怎样依教奉行。
18 经典里面说“观经约令”,不说读,说观,观比读要深刻。
19 观就是观照,观照比读经意义要深一层。
20 读经,你常常在生活当中会想起来,我起一个念头,佛在经上怎么说的,马上就能修正自己,这叫做观照。
21 经典教训时时刻刻记在心里,不敢违背,这是观照。
22 观照真正能产生约束自己的作用,绝对地服从佛的命令,这样,我们才能避免邪思、才能避免邪见邪行。
23 读经最重要的是要随文入观,随着经文提起自己观照的功夫,那就有受用,读到什么地方,那个境界就现前。
24 读经,你不起作用时,没有观照功夫。
25 唯有观照才叫做真正的修行。我们的修行不得力,换句话说,就是没有观照的功夫。
26 我们读经要紧的是“起观照”,这就是会读,就不是死在文字里面。
27 我们一展开经本,我们这个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意思也很清楚,这是观照。
28 如果我们展开这个经典,每一句去想它里面的意思,那就错了,为什么?你一想就第六意识做主了。
29 观照,简单地讲:不用心意识。我们再说得简单一点,就是不用第六意识、不用第七识,这就是观照。
30 第六识是分别,我不分别,第七识是执着,我也不执着,我不分别不执着,清清楚楚明明白白,这是观照。
31 修行的方法,初步是用观照;观照久了就得定,就照住;照住是得定,定里面再开智慧,智慧一开就照见。
32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要时时提得起观照,使念念都能与般若相应。
33 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好,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”,就与般若相应了。不但是五欲六尘一切世间法,就是连佛法也不能着相,这才是真正契入般若智慧了。
34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智慧观照,他不感情用事,能忍,忍得定,这时候很容易一部经、半部经他就开悟,就大彻大悟,世出世间法一切就通达。
35 观照是念念提醒自己的警觉,不被境界转;不被境界所转,心就清净。始终在境界里保持着清净心,这就叫学佛,佛是这个学法的。
36 诸位要记住,一定要心清净了才能“照”。我们平常观照功夫提不起来,为什么?心不净,一天到晚人我是非。
37 清净心一定从事相上修,从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里面去修。
38 境界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这是相有;心地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,那是性空;空有是一不是二,真修行,真用功,这是古大德常讲的观照。
39 观照功夫不能间断,功夫一间断,烦恼就起现行;什么烦恼?妄想分别执着起来了。
40 妄想分别执着一起来,我们照的功夫失掉了;咱们念佛,念的功夫失掉了。
41 诸位要晓得,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观照功夫。念念阿弥陀佛,念念不舍观照,功夫才会得力。
42 蕅益大师说得很清楚,佛号一定是声声具足三学、三慧、三资粮,才能够显我自心。
43 一定要知道这一句佛号的意思,念的时候才能够声声提起观照功夫。
44 二六时中心里面都有阿弥陀佛,所谓净念相继,这就功夫成片。
45 功夫一成片,你的妄想执着虽然有,但是它不起作用。
46 你心里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间断,就是我们常讲的“不间断、不夹杂”。
47 二六时中这一句佛号不间断,念到自己内心烦恼不生,外面不为境界所转,这就叫事一心不乱。
48 再努力、再精进,念到人空、法空,这就叫理一心不乱。
南无阿弥陀佛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