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W 无所不知 ~

1 自性,亦名真知。“真知”是什么?般若波罗蜜。自受用是根本智,就是无知;他受用是后得智,就是无所不知。

2 自己实在是无知,无知是无分别的知、无执着的知;不是对境界不知,样样知道。知现在、知过去、知未来,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不知道。

3 无知是什么?里头没有名字、没有言说、没有心缘。换句话说,没有言说、没有执着、没有妄想,不起心、不动念,这是真知,样样都知道,这就叫般若波罗蜜。

4 无所不知是对大众讲的。你们叫这个是什么?这是一本经书,因为是你们叫经书。你问我:这是什么?这是一本经书;不是我执着,是你们的执着,与我不相干。

5 我心里没有这个东西,就是说而无说。对我来讲无说,对你们来讲有说,有说跟无说是同时的,我说给你们听,我自己一句话没说。

6 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九年,一句话没说。我在这里天天给诸位说法,我也一句话没说。能体会到这个意思,就晓得什么叫真知,什么叫般若无知,什么叫无所不知。

7 别人来问的时候,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,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,自己完全没有分别、执着,这叫恒顺众生、随喜功德,这叫般若无知、无所不知。

8 无所不知的这个智慧是他受用,不是自受用,自受用是无知,自受用就是清净心,像六祖所说的“本来无一物”,那是自受用;他受用的时候,无有一法不知。

9 我常常在讲席里勉励同学们,自受用要清净,自受用要无分别;他受用要分别。真能够这样做的话,自受用是四智,他受用是八识。

10 四智就是唯识家所讲的,转阿赖耶为大圆镜智,转末那为平等性智,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,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。

11 我们凡夫用八识,八识是心迷了所起的作用;四智是心地清净起的作用,就是无所不知,这才能够断惑证真,才能够破无明,恢复我们的真性。

12 别人有问题来请教,从自己四智菩提里面变现出八识,他受用,不是自受用。他受用完了之后,马上就恢复四智菩提;这里头自他不二,识智无别。你要是会了,怎么不转境界!怎么不破迷开悟!

13 无知之知是真知。“无知”就是无分别、执着、妄想,无那个知。“真知”,就是六根对六境不带虚妄;见是见性见、闻是闻性闻,就是《楞严经》上交光大师所说的“舍识用根”。

14 真正的智慧,《大般若经》里面所讲的“般若无知”。你问佛菩萨:你有没有智慧?他说:我没有智慧。

15 《坛经》里面,有人请教六祖,六祖说:我无知,我也不会。他说这个话不是骗人的,也不是谦虚,真的没有。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,“本来无一物”,哪有知见?没有。

16 般若真的是无知,无知,心才清净。它起作用的时候,像镜子照外面境界,照的时候无所不知。即使在照的时候,它自己还是无知,还是清净的,决不染污,这才叫真正的智慧。

17 我们今天用见闻觉知这些东西,全是邪知邪见,全是所知障。

18 佛法跟世间法一比较,有一个最显着特殊的地方,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。你们在学校念书,念过小学、中学,现在念大学,每年念的教科书不一样,年年要换新书。

19 佛法这个教科书很特别,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念到博士班还是这一本书,这个不可思议!譬如一部《阿弥陀经》,你开始学的时候念这个,你到等觉菩萨还是念这个,这就是佛言微妙之处,愈念愈有味道。

20 你初学的是初学的境界,体会到一点法味,将来到法身大士明心见性,你看到又是另一个境界,还是这么多字,你看到的意思不一样。

21 浅的人看得浅,深的人看得深,经里面意思浅深随着你境界不同,所以愈念愈有味道。不像学校那个课本,念完之后没有味道了,再也不想念了。佛经愈念愈有味道,为什么?其味无穷。

22 佛经怎么讲法?这个经是什么意思?我老实告诉你,经没有意思,经也没有讲法。如果有意思有讲法,它就不微妙!

23 正因为它没有意思,你要去体会,它有无量义,它没有讲法,它有无量无边的讲法,正是所谓“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”。

24 经本无知,没有讲法、没有意思,你真正明白这个道理,你去念经才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

25 你要是有个讲法、有个意思,戒定慧三学统统没有了,变成世间法。你念这个东西就会念得疲倦、讨厌。

26 世间书,念个几遍,你就不想念了,那里头内容全都知道了,念了有什么意思;佛经,这里头意思没有穷尽,愈念愈欢喜,愈念愈想念。佛言微妙!

27 学佛不能死在字里行间,不能死在言语之下,万万不能执着,一定要记着马鸣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教给我们,“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”。

28 离心缘相就是心里面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着,听得清清楚楚,这样听法会开悟;听不懂,我想一下应该会懂,愈想愈糟糕,想就落在第六意识,落在妄想里面。

29 妄想怎么会开悟?妄想障碍你的悟门,不会开悟。悟是一接触就豁然明了,这叫悟。

30 通过思考就落到心意识去了,那个开悟是世智辩聪,不是真正的开悟,真正的开悟不用心意识。

31 诸位要是离心意识读经,那其味无穷,真是快乐无比。所以,它有一个力量能摄持一切众生。

32 “灵明觉照”是自性的本能,它是无所不知,全知全能。它这个知不要去思惟,不必思虑就知道。

33 要知道这是我们的本能,所以诸位见了性之后,无论什么事情一看就明了、一听就明了,不要去想它。从来没见过的只要一提,他都通达,这个不可思议!

34 自性里头没有知见,所以说“无智亦无得”。般若无知!你们看《大般若经》,般若是什么?般若无知。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,无知!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。

35 譬如磬,磬不响,你一敲就响了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。我们的真心亦复如是!所以真心没有念,真心没有知,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。你心里有知,就糟了,那你就有所不知。所以你要求智慧,要求什么?求无知。

36 心要清净,要空,空了才灵,灵觉!一见就知道,一听就知道,这是无所不知,真智慧,这是自性清净心的作用。佛的智慧、菩萨的智慧、古圣先贤的智慧,都是这个样子的。

37 现在宗教徒赞美上帝,称他做全知全能,其实上帝也是迷惑颠倒,哪里是全知全能?跟我们差不了多少,有的时候还不如我们。

38 我们不学佛比不上他,学了佛,他不如我们,这是真的。全知全能是我们自己,每一个人自己都是全知全能,可惜你迷了,你的知能不起作用。

39 《般若经》里面说“般若无知”,无知是佛知佛见,就是佛之知见,就是清净心的本体,它起作用的时候是“无所不知”。

40 “无知”是本性,是真正的智慧。我们在“无知”里面建立一个“有知”,这个“有知”就错了,因为“有知”就有所不知。

41 佛心清净一念不生,他对着我们这么多的大众,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分别、妄想、执着、苦恼,而佛一样一样为我们解答、为我们破除,那就是他无所不知,是他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般若智照。

42 真正智慧是一心里面本来具足的,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。因此,我们既然要想修一心不乱,经只要学一样,一门深入。读诵也是如此,读经是修行,是修一心不乱,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。

43 你要想开智慧,先要求无知;你从有知里面去求,永远求不到真智慧。无知怎么求法?古人教我们念经。念经就念一部经,这部经念个十年八年,心就定了。这十年、八年是修根本智,就是修清净心,这是修定、修慧。

44 智慧是根本智,“无知”就是根本智,它起作用的时候叫后得智,是“无所不知”。我们要到什么时候,才无所不知?到一切无知了,才会无所不知。

45 我们今天拼命去求知,这个求知就把你自己的智慧门塞住了,所以你就有所不知,你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,永远学不完。

46 你要想能真正证得一切智,那有一个方法,先学无知,无知以后一起作用就无所不知,这是真的。为什么?本性显露出来了。因为一切法是自性变现的,,哪有不知道的道理!

47 尽虚空遍法界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这是我们的本能。现在我们把这个能力丧失了,这个丧失是迷失了。这不是真正失掉的,因为自性本具的,永远不会失掉,只是一时迷了,迷了不起作用。

48 如果我们不迷,一觉悟了,这个能力马上就恢复,你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,你就没有一样不通达,没有一样不明了!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