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 B 报身 ~

1 《华严经》上讲,佛有三身,法身、报身和应化身。

2 法身,梵语称为“毗卢遮那”,翻成中国意思是“遍一切处”。“遍一切处”是个理,就是哲学所讲的“宇宙万有的本体”,佛法里面不讲本体,讲法身,法身遍一切处。

3 法身,就是你真正体究到了极处,豁然开悟,尽虚空遍法界是我自心变现的。我在哪里?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不是我,我就是虚空法界的全体。

4 “报身”,梵语是“卢舍那”,翻成中国的意思是“光明遍照”。诸位想想,怎么会体认到尽虚空遍法界是你自己,这就要靠智慧。

5 有人在做梦,一下醒了,“我刚才做了梦,梦里面所有统统是我自心变现的”,这有智慧,他晓得了。

6 佛把真相告诉我们,我们要往这上去体究,尽虚空遍法界确确实实是自己,是一个整体,在这一个整体里面确实是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那是真的,是事实真相。

7 一切众生虚妄分别执着,迷了才有障碍,悟了没有障碍。迷了处处成障,悟了的人是事事无碍。悟了,知道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。

8 迷了,才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他不晓得有多少相!这里面就起无量的分别、无量的执着,是无量的烦恼、无量的痛苦、无量的业报,搞这个东西,很可怜!

9 法身是体,报身是慧。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目标,自始至终都是要开智慧,佛法的宗旨是无上正等正觉,佛法所求就是求无上正等正觉,这就是圆满的智慧。

10 报身是不是我们的身体?不是的,报身是智慧,所以报身是智身。报身是智慧身,是有生无灭,一得永远不会失掉,是真正的无量寿。

11 报身是智慧,本觉本有。马鸣菩萨在《大乘起信论》告诉我们,本觉就是佛。

12 佛在《华严》上讲“一切众生本来成佛”,这个话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,为什么?每个人都有本觉,你的本觉从来没有失掉。

13 我们的般若智慧到哪里去了?它上面有东西把它障碍住了,这个障碍就是烦恼、就是习气。

14 这三大类的烦恼是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也就是一般大乘教里面所讲的见思烦恼、尘沙烦恼、无明烦恼。你只要有这些东西,你的智慧不能现前。

15 马鸣菩萨说“不觉本无”,你心不清净、不平等,就不觉了。觉是什么样子?心清净、心平等就觉了。

16 “心体离念”,你就证得清净法身。一证一切证,既然证得清净法身,当然圆满报身就现前了。圆满报身是智慧成就的;觉就是智慧,觉起了作用,就是千百亿化身。

17 三身圆证,只要你能够真正做到心体离念。佛与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,所以一天到晚起心动念打妄想不是好事情。

18 佛法不是世间的学术,用世间做学问的方法来学佛法,那就糟糕了。世间做学问的方法都是不觉而有其念,你用有念来学佛法,怎么能入得了门?

19 古人常常教给我们,听经要在“消归自性”,修行要在“转识成智”,这是教给我们修学两个重要的纲领,我们修学究竟能得到些什么,关键就在这两句话。

20 听讲要“消归自性”,融会到内心里面,我们一般讲心得,你听了之后的确有心得。消归自性就是心体离念;这归到自性,因为自性没有念。“心体离念”就觉了,有念头就是不觉。

21 能“转识成智”,那你就真正得受用。识是情识,智是般若智慧。把你的情识转变成理智,修行功夫才能达到。

22 我们今天求智慧,我们今天修功德,这是修什么?修自己的报身。经上常讲法身慧命,“法身”就是修自己的毗卢遮那,“慧命”就是修自己的卢舍那。

23 毗卢遮那、卢舍那都是自己,都不是外人。为什么要求慧?为什么要修积功德?长养自己的报身。

24 这个报身,你只要修一分就有一分的作用,修两分就有两分的作用。你对宇宙人生的观察,会一天一天不相同、一年一年不相同,佛门讲境界不一样,你的境界逐渐提升。

25 境界的提升就是你报身的长养,报身能培养得好。

26 我们自己要懂得修自己的报身,我们这个身不必转,自自然然就变成应化身,跟诸佛如来一样,在这个世间示现就不相同,自己可以做得了主,自己很自在。

27 报身不能说是身,也不能说不是身。你说不是身?身在。你说是身?这个身不是报身。虽然这个身不是报身,而是报身之所依凭。

28 报身是智慧,是对于宇宙、对于人生、对于环境、对于自己,彻底地认识、彻底地明了,得依这个身,“非身非不身”。

29 报身是从智慧讲的,智慧就是悟入法性来说的,一般的菩萨没有报身,圆教初住以上才有报身。

30 没有见性,这个身就不叫报身。你哪一天明心见性,这个身就是报身,我们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,得到理一心不乱,那一天这个身就是报身。

31 没有证得理一心,这个不是报身;但是也算报身,那个报身叫业报身。

32 我们的业报身跟佛菩萨那个报身不一样,佛菩萨那个报身是智报,是般若智慧,我们这是善恶业,业报。

33 佛菩萨那个报身是愿力报的,是愿成就的;我们是业成就的,业成就的身就苦恼了,愿成就的身就得自在。

34 诸佛菩萨自受用没有身这个概念,身是什么?身是他受用的,与自己不相干。

35 诸佛菩萨也没有一定的名号,不但没有一定的名号,连一定的相貌也没有。

36 诸位要是没有身这个概念,你现在这个身就从业报身一下转变成佛菩萨的应化身,就看你会不会转。

37 这个身是为了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、脱离轮回圆成佛道的一个工具而已。这个观念转过来,你的身体、寿命、福德,全部与你统统不相干。

38 把这个身体奉献出去,上供养一切诸佛,下布施给一切众生,这个身就没有了。

39 身没有了,身附带的病也没有了,苦也没有了,烦恼也没有了,忧虑也没有了,全部都没有了,你看你多自在!学佛要从这些地方学。

40 佛法的教学是以智慧为目标,自始至终都是要开智慧。

41 佛法所求就是求无上正等正觉,这就是圆满的智慧。

42 佛的报身是智慧的报身,凡夫的报身是烦恼的报身。

43 我们今天没有智慧,智慧到哪里去了?智慧都变成了烦恼。

44 大乘经上常说“烦恼即菩提”,智慧就是菩提,我们今天把它统统变成烦恼,所以烦恼无量无边。

45 学佛人他学什么东西?就是把妄想去掉而已。

46 菩萨修学修到一个程度之后,破一品无明,见一分法身;见一分法身,也就证得报身。

47 证得报身,圆教是初住以上,就是《华严经》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

48 报身是圆教初住以上,也就是《心经》讲的“照见五蕴皆空”的境界,在净土宗里面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。


南无阿弥陀佛

No comments: